共4000多字。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当以诗人之心入之,巧析“诗眼”;答题时,选好角度,转绕“关键词”进行简洁而准确的表述。
诗眼及关键词——诗歌鉴赏试题答题例说
湖北省大冶市第一中学 曹茂海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则体现出这种“炼字”精神。元代刘秉忠《读遗山诗》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词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古人写诗如此,今人读诗亦如此。读古人诗词,必以诗人之心入之,必以诗词意境入之,亦必以解析“诗眼”入之。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眼,便是所谓“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诗眼”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旨所在。
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如“孤灯然(燃)客梦,寒件捣乡愁”(岑参),“危峰入鸟道,深谷写(一作“富”)猿声”(郑世翼),“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因而主张五言诗要在第三字上着力,七言诗要在第五字上着力。
就“诗眼”而言,这“三字”或“五字”并不是规律性的东西,不同的诗有不同的情形。我们要作具体的分析。
例1: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析《征人怨》,必以诗词意境入之,好象我就是“征人”,入“征人”之境,体会征人之意,便能更准确的找到诗眼。《征人怨》是一首边塞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属,实际上都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这“怨”字便是“诗眼”。从“金河复玉关”反映了对战事频繁的怨恨,“岁岁”、“朝朝”从时间上流露出怨情,“三春白雪”则怨边塞奇寒无比,“万里黄河绕黑山”是怨环境艰苦、景色单调。
例2: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析《湖州歌(其六)》必以诗人之心入之。作者为亡国之臣,且被羁押,其所见所想自然与虏臣身份及押解途中有关。“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一去不复返了,首句“望”字为全诗统领,而结句“断”字为传神之笔,表达诗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断”字为诗眼。
例3: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这首诗的诗眼很特别,在结句“后庭花”上。“后庭花”典出《玉树后庭花》,《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刘禹锡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