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诗歌鉴赏

作者:河北省邢台县浆水中学 巩秋演  时间:2007/5/2 19:33: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89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文化涵养,因此,诗歌鉴赏题一直都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面对这种情况,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平时的体会,我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五看”入手。
  一看标题。
  标题,往往包含着一首诗歌丰富的内涵,它可以透露出和诗歌相关的一些信息。例如《静夜思》通过标题可初步判断它是一首与思念有关的诗歌,联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便可知它是一首思乡之作。而杜甫的《春夜喜雨》,从一“春”一 “喜”之中,我们就能感受出作者对“雨”并且是“春雨”的特别喜爱之情。更有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通过题目我们就能提炼出如下信息:该诗共有两首,内容是送别,地点是江亭,时间是月夜。标题对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看作者。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风格,把诗歌和作者结合,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去鉴赏诗歌。看到曹操诗歌,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苍凉雄健;看到李白,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飘逸洒脱;看到杜甫,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沉郁顿挫;看到白居易,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平白清新;看到苏轼,我们应想到苏子的旷达豪迈;看到柳永,我们应想到柳词的缠绵悱恻;看到李清照,我们应想到她词风的婉约凄切;看到辛弃疾我们更应想到他诗歌的气势雄壮。
  当然对诗歌的分析我们都应做到整体把握,即:把作者和作品有机结合。因为一个诗人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苏轼就曾写出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缠绵诗句。而李清照也曾发出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之言。
  三看注释。
  诗下注释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诗歌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或写作背景。因此从诗歌注释中捕捉信息,对我们分析诗歌具有很大帮助。以以下两题为例: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州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京兆杜陵人。
  有人说该诗流露出诗人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要解答此题,就需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中“晚唐”两个字,给我们透露出了诗歌诞生的时代,而晚唐正是社会全面走向衰落时期,联想唐朝昔日的繁荣,曾经的繁华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依据知人论世的原则,联系作者凭吊台城古迹,发出“六朝如梦鸟空啼”的慨叹,我们自然就会得出作者“怀古伤今,借六朝之事,抒昔盛今衰的感伤情怀”的答案。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邀其凳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请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想要解答此题,则诗下注释更为重要,从注释可知,作者在这秋月当空之夜,忆起的是一位对袁宏有着提拔之恩的谢将军,其怀才不遇,无人赏识之情显而易见。结合“枫叶纷纷”之景,我们就可得出该诗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的凄凉与惆怅的情感。
  四看诗眼。
  诗眼是诗词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因此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分析诗眼,对诗歌欣赏非常重要。例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乱烟笼碧砌,飞越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欲要鉴赏此诗,则诗眼“寒”字特别重要,一个“寒”字不只是告诉给了我们作者肤体的寒冷,按照“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原则,通过“寒”字,我们更能体会出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有的内心感受。        
  再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分析该诗抒情主人公形象特点。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分析“闲”字,我们看出了诗人的从容自得、恬淡闲适;分析“何必奔冲山下去”一句,我们体会出了作者心境的淡泊。结合全诗我们就能得出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归隐思想的仕人的答案。
  五看内容。
  在诗歌鉴赏中,分析诗歌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是诗歌考察中的常见题型。而把握内容则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步骤如下:把握内容+知人论世+具体评价。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分析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欲要分析该诗的思想感情,则必须要把握该诗的内容。该诗的内容是描写了一棵“天生枝繁叶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植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晒越壮;为解除别人痛苦,甘愿去做五弦琴”的大树。联系作者,知人论世,作者显然是在以树喻人。在“把握内容+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我们即可得出:该诗表达了作者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百姓疾苦献身的思想情感的“具体评价”,三者结合就是本题的答案。
  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其步骤如下:把握内容+明确手法+具体分析。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分析该诗的艺术手法。
  横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通观全诗可知这是一首送别之诗,而送别总是充满了惆怅,根据诗中物象可知该诗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按照“把握内容+明确手法+具体分析”的方法。我们得出答案如下:
  该诗前两句描写了春到横塘,石桥横卧,朱塔屹立的景象,景物依然而人事将变,作者用反衬的艺术手法,以“乐景抒哀情”使离别之情更显悲凉;而第四句作者描绘了如丝细雨,似线垂杨,待发画船等一系列伤感物象,用正衬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渲染了深深的离别之情。
  联系方式:
  邮编054013   河北省邢台县浆水中学   巩秋演
  电话:13513194766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