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00字。《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阅读
刘 彦 武
读了王实甫《西厢记》之后,又看莎翁《罗密欧与朱丽叶》,有着一种莫名的滋味,就像刚啃完哈密瓜又去咀嚼青橄榄。同样是爱情戏,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海西海共通的文心。
(一)主题思想
这两部剧的故事都经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润饰加工才被搬上舞台,都体现出反封建的主题,但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
王实甫的《西厢记》本于元稹的唐人传奇《莺莺传》,到了北宋时期,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书会先生是比较实际的,考虑到民间说书、说唱的主要对象是市民阶层,他们对于《莺莺传》始乱终弃的结局当然不爱听,为了收到好的演出效果迎合市民的口味,这就很自然地使崔、张恋爱故事改变为以团圆收场。宋金时期,说唱家董解元写了一本西厢记搊弹词,又称“董西厢”或《西厢记诸宫调》。他为崔、张故事新添了三个情节:张生科举入仕、莺莺私奔相从和二人大团圆,原有悲剧性结局变为了喜剧性结局,愿有“善于补过”的思想也改成反封建的主题。歌颂了莺莺和张生为自由结合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明确提出了“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要求,以反对从封建家族利益出发要求门当户对的婚姻。
到了元代,王实甫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故事虽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 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王实甫更是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角度,写崔、张的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 阻挠和破坏,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的结合,歌颂了青年男 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王实甫《西厢记》所以能得到当时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后世青年读者的喜爱,这主要是由于它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表示不满,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整部剧主要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剧中人物凡是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坚定不一、废寝忘食甚至抑郁生病的,如莺莺、张生、红娘,都给我们一个热情勇敢、生动可爱的印象。反之,为维护门第尊严而不惜食言把莺莺许配给郑恒的老夫人,仗恃武力、欲强娶
莺莺为妻的孙飞虎,依着父母之命、花言巧语上门抢亲的郑恒,都给画上了不同的丑恶嘴脸。
王实甫《西厢记》也充分体现了市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现实里“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窦娥冤》),“惩恶扬善”只能在主观幻想中:欲掳莺莺为妻的孙飞虎成了阶下囚;诓骗良人的妻子的郑恒终落得个触树身亡;白衣秀士张生功成名就,和莺莺大团圆。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当然市民阶层的思想不能不受到统治思想的影响,往往也混杂着封建的思想。他们向往封建统治阶级的上层生活,梦想一夜发迹,迷信超自然的力量。《西厢记》里的人物于是都有了“来头”,莺莺的父亲是前朝相国,郑恒是尚书之子,即便是书剑飘零的张珙,祖上也曾拜为礼部尚书。张生在第五本第四折唱“玉鞭骄马出皇都。畅风流玉堂人物。今朝三品职,昨日一寒儒,御笔亲除,将名姓翰林注。”张生一举及第,功成名就,可以说是天遂人愿,也可以说是市民理想的心想事成。王季思先生在《西厢记·前言》里指出了王实甫剧本迎合了市民 阶层的某些不健康的情趣,如第四本第一折里部分地方的色情描写以及第一本第二折里张生对法本 开玩笑等不必要的噱头。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里说:“中国市民文学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市民阶层兴起之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和市民喜爱的的文学,它具有明显的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表达了市民的反封建的意识。”从这个角度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