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00字。
·课内外联读·
采得百花酿佳蜜
目标课文
第四册第四单元《长亭送别》。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间美人”,“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无不是对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恰如其分的品评和称誉。在语言运用上,作者不仅善于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方言口语入曲,而且还善于吸收古典诗词的精华。曲词中根据表情达意化用的古典诗词,既切合人物的身份、情感,又和上下文的意境、思想内容完美地融为一体。行文不着痕迹,语言典雅清丽,戏曲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艺术气氛,戏剧语言也更具文采和艺术表现力。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长亭送别》,现将文中化用的诗词作简要赏析。
课外联读一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抒写的是不得归的羁旅之愁。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景中寄寓乡愁;下片直抒思乡情怀,更见离情的浓重。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写出苍茫寥廓、衰败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视野又从碧天旷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山映”一句又将秋水和夕阳、天、地(山)融成一个整体的景象。最后两句,则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芳草无边无际,连着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怀人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黯乡魂,追旅思”两句,承上片“情”而来,是说自己思乡羁旅之愁不可断绝,更难以排遣。“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说除梦之外,别无他法。这两句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明月”句写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却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尾两句,写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之苦,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的是词中“碧云天,黄叶地”之语,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这两句中的蓝天白云、遍地黄花和下文的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红叶满林等富有特征的景物相融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暮秋景色,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为送别的特定环境作了生动的描绘和点染。
课外联读二
鹧鸪天
夏竦(宋)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注】此词作者,《词林万选》作夏竦,《花草粹编》作无名氏,《古今别肠词选》作王曾。
赏析
此为送别词,假托一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上片写女主人公在夫君将行及别宴上的种种情态,下片极言离别时的痛苦。
上片起首一句,交代女主人公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这是何原因呢?原来是她的丈夫要出征了。因此,一见丈夫打点行装她就无精打采,愁上心头了。上片结尾两句,写女主人公唯恐丈夫伤心,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别宴上,虽然难受得肝肠寸断,却强忍悲声,不敢让自己的泪泉流出来,以宽慰夫君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