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地坛》精品课件PPT19张,图片丰富,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活动丰富,生动有趣。教案约7300字。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位截瘫者、孤独者对生命的感悟,体味作者伟大的人格力量。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交流,与作者对话的习惯。
3、借鉴、吸收作者通过写景叙事抒发感情,阐释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理清文章的两条线索,即我对生命的思考,我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3、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4、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与教具】
1、朗诵法;2、讨论法;3、比较鉴赏法;4、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读准下列字词:
宿命 坍圮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 撅捋 蝉蜕 窸窸窣窣
嘈杂 熨帖 猝然 倔强 隽永 恪守 焦灼
2、体会别致的语言(用词与句式)
3、思考:
①地坛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地坛给了作者什么启迪?
②作者瘫痪以后,母亲曾为作者做了哪些事情?
4、熟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出全文的思路。
(二)导入与介绍:
1、史铁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72年,也就是在他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史铁生是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现在读来,感人至深,启示匪浅。《我与地坛》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文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是地坛宁静的氛围,母亲的爱与痛苦,给了他生存的勇气,让他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同时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和史铁生一样,不得不面对生命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你又会如何抉择呢?
是啊!痛苦、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罗斯福、海伦·凯勒、霍金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我与地坛》是这位作家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对生命价值的参悟。是的,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因为苦难最能磨练一个人!
2、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开始辟为公园,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但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作者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