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00字。
“风雨”意象解读
雨乃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传统抒情意象,古代诗人也往往习惯于作雨中行吟。
诗人们的雨中吟唱,主要分喜雨和苦雨两大类情感模式,而在这两大类中,又分别有若干种小类。
(一)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
诗人的喜雨情感模式,最初是从功利的角度滋生的,缘于雨的“辅时生养”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的雨,称作“甘霖”“甘露”。“甘雨”其实,雨水无色无味,无所谓甘苦,对雨的“甘”之体验,与其说是一种味觉感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人们从原始世界开始亿万次重复的祈雨的焦灼和喜悦,凝聚成一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喜雨,雨“甘”则是这种喜雨心理的形象而生动的表达。
在喜雨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它道出了积存在人们心中雨的原初意象,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雨的一般特征。
1、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
之所以“喜雨”,最重要的是应时而降,依时发生。虽然雨不尽是春雨,但却以春雨最为得时。谚语所谓“春雨贵如油,”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对春雨应时之需、及时而降的艺术概括。春天万物萌发,最需雨露滋润,一夜春雨浇绿群山旷野,带给人们生存的喜悦和生命的希望。应时而降的春雨成为人们最为企盼的歌吟对象。它之作为一种生命催化剂的主题意义,因而也就通过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朴实而自然的诗句,得到了集中的概括。
2、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
我们注意到,在喜雨模式里,人们所吟咏、赞美的雨,往往不是疾风骤雨,而是无声地融入泥士、滋润万物的微风细雨,它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从容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微风细雨的这种生命特征,因其“温柔敦厚,”恰恰与中国百姓的精神、心理审美趋向相吻合,具有深邃的文化意味,甚至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某种群体人格侧面的艺术写照。
3、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喜雨带给人的总是生机与希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不是写实而是绚烂的想象。在満怀喜悦的对春雨的熟视与耹听中,诗人已联想到经春雨滋润会争相怒放的簇簇花团。这种充满着诗意的想象,既是诗人即时心境的生动而形象的吐露,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怀,其中一样闪耀着生命的光泽。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进步,生活感受与体验的加深,这种初始意义上的雨意义,一旦进入诗人的情感范围,它就更加不是原先的纯自然物,而是被赋予了多种意义,成为融会诗人各种不同情感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意象,从而也就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要而言之,发展、丰富了的雨意又滋生出三种常见的引申意象。即:
第一,它是能洗尽尘世烦恼、慰藉心灵的清新、明秀、空灵的自然之音。如卞之琳的《一城雨》:
一城雨正在抚慰着你;
你如今皱着眉,望天宇,
一个人枯坐在屋子里,
或是在冷清清的街衢,撑着伞,走向东,走向西。
你总会觉得罢,一城雨
正在轻柔的抚慰着你;
要不然你为甚不言语,
不管你再想起不想起。
“我要上哪儿去,哪儿去?”你看,你真的像着了迷,
出了神,呆听着一城雨。
在这里,“一城雨”被抒情主人公赋予了一种灵性,它可以抚慰寂寞、忧伤的“你”。当代诗人严阵在《红雨》中也这样写道:“一颗雨点染红一个花骨朵╱一颗雨点染红了一张笑脸╱三月的雨:红雨啊╱无声地,染红了江南。”雨在此被赋予一种清新、明秀、灵动的品质,它给不甚如意的人生以无限宽慰。
第二,它是一帆风顺的得意遭际和生活状态的象征符号。宋人黄庭坚有诗曰:“三雨全淆六合尘,诗翁喜雨句凌云。”又清人诗曰:“儒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透过二者,那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壮志豪情以及在这种壮志豪情得以实现之时的昂扬洒脱的书生情怀跃然纸上。
第三,它是人生失意及其所伴生的忧郁伤感情怀的心灵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