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000字。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陕西卷)分析及备考建议
西乡二中高三备课组
一、总体分析
今年的试题和2006年一样,仍然使用了全国卷Ⅰ,而且考点基本未变,保持了总体上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但是,也并非一尘不变,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变化:
㈠试题难度有所下降
2006年的试题难度很大,甚至有人认为是近十年来难度最大的一份高考题。而2007年的试题的难度有所下降,这主要表现在:1、题干的设问方式降低了难度,如第1题由06年的选择“有两个错别字”变为选择“没有错别字的”,第2题由选择“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变为选择“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等;2、语料本身较06年易懂,如第4题只需要从句式的对称角度考虑就可以选出大案来,而06年的排序题在解答时还需要考虑隐藏信息,难度较大,现代文大阅读《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想情感比《阳光的香味》更直白,易于考生理解。
㈡题型有“回头看”的迹象
今年的几道看似出新的考题实质在过去的高考中均已出现过,如第19题和作文题。实际上这两道题在以前的高考中出现过的,如第19题与1998年的第32题、2000年的第2题和第25题以及2001年北京春招的第25题类似;作文题属于漫画作文,在1983年、1996年的高考中已出现。另外第18题,在2005年全国卷的几套试题中也有相似的题目。但因为以前的这些题离我们年代较远或刚考过,不容易引起师生的重视。这给了我们今后备考一些警示——备考中应不时地“回头望”。
二、分块阐析及备考建议
㈠语言基础知识(张喜卫)
与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较,2007年语言基础知识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考查的形式来看,2007年的高考语文的基础试题形式上基本没有变化,设置了字形辨析、成语使用恰当与否、语句是否有病和语句衔接四道题。
2、从考查的范围来看,2007年的试题也遵循了大纲的要求,考查的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第一道字形题里的字词都是常见字词(如“矫健、绿茵场、拾人牙慧、罄竹难书”),回避生僻字词,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常用字形的正确书写。第二道成语题主要围绕容易出错的常见成语进行考查,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成语的感情色彩(“蠢蠢欲动”)。二、容易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的成语(“甘之如饴、沧海桑田”)。第三道语病题的考查也都在最常见的语病(重复赘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第四道语句衔接题主要考查的是语句之间的关联,。
3、从考查的难易程度看,2007年的基础试题不论从题目的要求还是从内容的设置,难度都有明显的下降。2006年第一道习题要求找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那么也就是说每组里面有一个、三个、四个或者全对都不能选,这无疑给考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2007年的第一道习题则只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即我们只需在其它三组里找出错别字,那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2006年第二道习题要求找出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那么也就是说有三组里的成语使用是不恰当的,而2007年的第二道习题只需我们找出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也就是说其余的三组里的成语使用都是恰当的,这个要求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2006年和2007年的第三道习题考查的语病都是我们在平时训练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而且语料较通俗、句子也不长,没有太大的难度,。2007年的语句衔接题比起2006年来说也简单了一些,条理更加清晰,从句式一致、内容前后照应一致入手,很容易就能够选出正确答案。
备考建议:
1、题目所考察的字词,其采集依据一是突出“常见常用”,二是国家权威机构颁布的又大都附录于课本之后的字表、词表等规范标准中的词语,三是现行教材中加有注释的词语,所以应以教材为重点加强平时的积累。
2、对最基本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力求让每一位学生达到应付自如。
3、对于一些最常见的试题类型做一定的归纳概括,找出这些试题的突破口,并进行强化训练。
4、对于字音、标点符号和词语辨析也不能够忽视。
5、从06年以来这一块的考点减少了,但要清楚,减少某个具体的设题点,只是一种技术上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它可有可无,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务必依考纲和教纲覆盖的知识点、考测点为依据,不能自行删减。
㈡语言运用(秦晓莉)
第六大题向来被称为高考的试验田,而2007年的语言运用题题型平稳,设置上没有出新招,分别考查了语言得体、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