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30字。
《记念刘和珍君》的审美教育
□李 征
《记念刘和珍君》所反映的时代距今已有八十余年,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颇为陌生,但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和形成现代青年学生责任感的角度来说,让它的价值永久性地熠熠闪光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必须发现并借助于能够跨越时空、打动心灵的因素,而作品的美质正具有这种巨大的力量。作品的美质主要来自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本文就作品内容谈谈《记念刘和珍君》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人物美
感知刘和珍这个人物形象是整个审美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没有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感知,就没有审美情感的发生,更没有审美层次的发展。
(一)“微笑”与“温和”
“微笑”与“温和”给人的感官刺激是相当强烈的,应该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教师要抓住学生对人物外在美比较敏感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微笑”与“温和”的意义。
1.外柔内刚
教师让学生熟读、诵读第三部分,然后组织学生精读本部分第二段。
在引导学生赏析中,要抓住“广有羽翼”,强调环境的特殊;要抓住“桀骜锋利”,强调作者的感受差异;要抓住“不为势利所屈”,强调“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的刚强和勇敢。
刘和珍集阴柔美与刚强美于一身。作者无意过分表现她的柔美,而是注目于她的刚强。但从感受其柔美入手,学生更容易关注其刚强之美;而感受刚强之美,正是本文主要的教学目标。
2.乐观向上
“微笑”与“温和”的意义不止在于表现刘和珍外柔内刚之美,还在于表现其乐观向上的性格之美。
为了丰富并加深学生对刘和珍及其乐观向上性格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可相机插入介绍刘和珍的生平,突出她亲人亡故、家境贫寒和矢志求学,并顺势引导学生分析刘和珍自己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思想性格基础。
刘和珍的生平,布满了泪和血,但学生的感受却未必如此深沉和清晰。教师可安排“想象刘和珍”环节,既可以再现刘和珍生活环境的艰难,加深对刘和珍的印象,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加强对刘和珍的感知。教师也可对刘和珍的生平给予恰当而充分的评价,以强烈的情感语言打动和感染学生。
(二)“黯然至于泣下”——以天下为己任
刘和珍“始终微笑着”,但并非没有流过泪。流泪,在刘和珍身上,不是懦弱性格,而是强烈的责任心。“微笑”可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刚强者的“泣下”更会引起学生深思。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索,从而实现对人物的深层感知。
再次诵读第三部分,感受刘和珍的责任感。
一个青年学生,面对“广有羽翼”的势力,能不屈不挠,勇敢反抗,除了因为刚强的性格,更主要的是因为她强烈的责任心;“虑及母校前途”,又显示其责任心的持久。“母校”似乎不能与“天下”相提并论,但“责任心”无关乎“母校”与“天下”的小与大,它是一切负责任的行为必然出现的思想基础。
(三)“欣然前往”——坚定意志与高度自觉
责任心诚然可贵,但坚定意志并高度自觉地履行责任,其价值更高。
熟读、诵读第五部分,请学生分别准确复述三位女子被杀害的过程,并从“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