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800字。是依据现行初中教材附录的汉语知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编拟的学习资料。
高初中语文衔接教育学习资料
四川省中江中学校 高2010级语文组第一节 词 类
一、词类概念及分类标准
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
为什么要分词类?这是为了讲语法的需要。(吕叔湘)
把语言中所有的词作为研究对象,确定可以划分为几类、那几类,这是词的分类。
类分好了,确定一个一个具体的词应该归入那一类,这是词的归类。
分类、归类方面的困难有二:
1、主观的,是标准问题。2、客观的,是对象本身的复杂性。
标准:
1、意义。过去讲“词义·语法范畴”。
2、形态。形态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
3、功能。词充当句子成分能力的总和。分布的总和。具体说,词能充当哪些成分、跟哪些词结合、不能跟哪些词结合等。
有主张三个标准的。从逻辑上说,三个标准不合逻辑。如,根据意义,“战争”表示行为,该归入动词,同于“打仗”;根据功能,“战争”是名词。所以这很难统一。
又说,以一个为主,其他参考。那么,不一致时怎么办?
我们主张根据功能。理由:词义和词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但词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现代汉语的词缺少形态,形态不能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因而,按词的功能给词分类,这和词类的含义是一致的。
二、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和虚词:
1、实词是表示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虚词是指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
2、按传统的处理方法,实词能作句子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注意:高考对实词的考查重点在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上。
资料 :
我们曾经对8153个常用词的词性进行过粗略的分析统计,比例大致如下:
名词 3465 42.5% 动词 3046 37.36% 形容词 842 10.32%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的名称。
例如:
1、电灯、书、笔、桌子 ( 个体名词/可数名词 )
2、水、面粉、黄沙、布 (物质名词/不可数名词 )
3、师生、父母、子女、枪支 (集合名词)
4、学说、礼节、思想、良心 (抽象名词)
5、北京、鲁迅、《诗经》、赵州桥 (专有名词)
6、宋朝、今天、上午、刚才 (时间名词)
7、门口、亚洲、头里、教室里 (处所名词)
8、上、下、左、右、东北 (方位名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
1.作主语、宾语、定语能力比较强,有时可以做谓语。少数可以做状语。
2.一般不能重叠。
3.名词能够受定语修饰或做介词的宾语(在/到),不能受副词修饰。
确定一个词是不是名词,程序是:
先确定其能受动词支配或者能受数量词限定,或能放其在介词“向/在/到”后面的是名词。
例如: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问题讨论:下面句子中哪些是名词?
1、山山水水、花花草草。
2、山不山水不水、人不人鬼不鬼 。
3、管他政策不政策。
4、你已经大学生了。
说明:
方位词有单纯的、复合的。复合有两种:一是单纯的加“边、面、头”等。二是单纯的互相结合。复合方位词比单纯方位词自由。方位词构成方位词组,一表时间(上大学以前),一表处所(楼梯旁)。
(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
例如:母亲送 出来 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 出了桥。
1、动词的小类:
及物不及物。能带受事宾语的是及物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但不是非得带了宾语才是及物动词。
趋向动词。有单纯的、复合的两类。可以单独做谓语,也可以作动词后的趋向补语。
判断动词“是”。
A是B是否表示A=B永远成立?未必。例如: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动词重叠:
A~AA(看看) AB~ABAB(研究研究) AB~AAB(散散步)
注意:不是每一个动词都能重叠,如“姓、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