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选择的说课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散文名篇《云南的歌会》,这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一共有五篇文章,都是关于我国一些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的,这篇《云南的歌会》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民风,学会从平凡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那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
它的作者沈从文,被人们称为乡土之美的歌者,因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绝大部分都是赞美他的家乡——湖南湘西的美丽风光÷淳朴民风以及人性之美。像《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我们看到的这张作家年轻时的照片,眉宇之间是年轻人闯世界的蓬勃之气,很好的概括了作家年轻时在当兵几年满怀失望之时,怀揣着小学学历独闯北京文坛,最终成为京派文学的领军人物的传奇经历。因为他的作品一直在歌颂人性之美,政治意识不强,所以在建国之后那个喧哗的时代,遭受打击的作家被迫告别了种爱的文学创作,转向古代服饰的研究。这张照片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历经磨难的老作家从容淡然,笑对沧桑。向学生介绍这样一位作家,不仅能培养他们健康的文学审美趣味,更能学习作家困苦前的坚持,磨难下的淡然。具体到这篇《云南的歌会》,保持了沈从文一贯的语言风格,那就是淡雅蕴藉,在歌会这一主题下,描摹了三种不同的歌会场景,分别是:山野中的对歌; 山路上的漫歌; 集体的大型歌会。三个场景虽各有侧重,却都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民间文化和它的创造者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目标首先是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其次是品味三种歌会的第二种也就是“山路漫歌“的立体美,这里的美是作品的文字表象之美,立体指的是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各个角度描摹山路漫歌之美。最后是体会云南歌会之美,这里的美指的是透过文字表面,感受文章传递的内涵之美,就是民风的淳朴之美,文化的传承之美,普通乡民的人性之美。这三点中,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教学重点,第三点是教学难点。
在对这篇《云南的歌会》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下面我为大家讲解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在导入部分我运用了提问诱导法,首先设计了这样一的问题:同学们看过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吗?喜欢看吗?为什么?以学生都很熟悉的“同一首歌”提问,能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层层递进,又使学生的思维沿着预定轨道发展,最后使两者进行比较,自然地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迥然不同的歌会在哪里呢?不仅引出了课文,而且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对于云南,学生们对它的了解已不仅限于地理课上的知识,云南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地,各方面的媒体介绍较多,甚至会有一些学生到那游玩过,没去过学生,对此地也是颇为向往,这些都构成了学习这篇课文的良好基础。
在对课文的讲析部分,我将贯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首先使学生在自我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