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80字。
“诗教”的现代诠释
《国家课标》给予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逐渐丰富深刻,表述日趋完善缜密的必然结果。
全新的定性,昭示着观念的全面更新,随之而来的,也必定是语文教学更
广泛、更深入、更彻底的革命——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测评
体系,都面临着革故鼎新。语文教学脱骨换胎的时代已经来临。
面对这种趋势,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对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进行全面而
且深刻的反思。
我国古代的传统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其主体就是“诗教”,它所
体现出的教育精神、教学理念乃至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精华,对我国古代文明乃至国民性格特征的形成,起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在
今天,对于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因而,传统的
“诗教”有待我们梳理归纳、去粗取精,并且从全新的视角去解读“诗教”,
去发掘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赋予其全新的理解和含义。这,对于我们理解
《国家课标》,尽快将语文教学纳入全面高效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大有裨益。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诗教”的首倡者与实施者孔子的“诗教”观点:
1.“不学《诗》,无以言。” ⑴
“诗教”具有提高人们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的作用,或者说,良好的“诗教”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形成和提高。强调以“诗教”为教育主体的古代教育为我们民族培养、造就了灿若群星的语言大师和文学巨匠,便是最好的例证。培养语言大师和文学巨匠,虽不是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但培养语感,强化母语教学,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更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它的“工具性”也正体现于此。
2.“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 ⑵
这两句引文,最能体现孔子对“诗教”之根本作用的理解。阐释和强调的是“诗教”对社会风气与时尚的形成有着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强调“诗教”,可以使世风健康向上,使民众“温、良、恭、俭、让”,可以形成“温柔敦厚”的良好社会风气。这,不正是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在吗?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⑶
笔者的理解是,“诗教”可以净化人们的思想与灵魂,可以去杂思邪念,起到德育的作用。在古代,“诗教”与“德育教育”是合二为一的,从当今的教育需求来说,就是育人的教育。即“诗教”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具体来说,这个“思”,就是“言志”、“言情”——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之于“诗教”,解读、追求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