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讲,8则文字材料,每一讲约5000字。诗歌鉴赏十六讲下第十一讲 诗的构思
前几讲已经谈了诗的内容与形式,那么一首诗究竟是怎样写成的?这就牵涉到诗的构思问题,本讲将略作探讨。
什么是诗的构思?诗的构思就是生活的诗化,诗的构思过程就是将生活诗化的过程。苏轼《闻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云:“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解释道:“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著墨也。惨淡经营,诗道所贵。倘意旨间架,茫然无措,临文敷衍,支支节节而成之,岂所语於得心应手之技乎!”他所说的写诗要“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先要想好“意旨间架”,实际上就是指诗的构思。
诗的构思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炼主题,二是如何恰到好处地表现主题。试以李白的《赠汪伦》为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大约在天宝十四年(755),李白游安徽泾县桃花潭,受到当地村民汪伦的热情款待,临别时还意外地听到岸边有人唱歌为他送行,深受感动,于是想写一首诗歌颂汪伦的深情厚意,这就是该诗所要表达的主题。如何将汪伦深情厚意表现出来呢?李白就地取材,采用夸张的手法说“桃花潭水深千尺”,还不及汪伦送别我的情意深,这就完美地表现了汪伦的深情厚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指出:“若说汪伦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看来此诗的构思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它在用潭水比喻友情的基础上,又朝前迈进了一步。
如何提炼主题?我们觉得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写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文学的生命,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人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庄子·渔父》篇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的。”只有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才具有长久的魅力,近人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举例分析道: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登要路津?无为久贫贱,轗轲长苦幸。”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亦然。非无淫词,读之但觉其亲切动人;非无鄙词,但觉其精力弥满。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写虚假感情最突出的例子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期出现的《红旗歌谣》,该书曾盛极一时,而现在几乎销声匿迹了,因为当中的许多诗都是为完成任务而写的,难免有虚假的成分,如《两只巨手提江河》:“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由于这首伪民歌既无真实的情感,又无真实的艺术形象,当然不能感动人。
毫无疑问,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事情使你爱,使你恨,使你喜欢,使你愁。诗人就应当真实地写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如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仿佛珍惜泉水,让泉水细细地缓缓地流着;树阴映照在水面上,似乎珍爱晴天柔和的水面:“小荷才露尖尖角”,蜻蜓早就立在上面了,显然它也特别喜欢这初夏新生的植物。一个“惜”字,一个“爱”字,还有蜻蜓喜欢小荷的细节描写,显然都倾注了诗人对这一优美的富有生机的自然景象的喜悦之情。蜻蜓立在小荷尖尖角上的景象也许是偶然的短暂的,但是恰恰被诗人捕捉到了,可谓摄影高手。杨万里三言两语就为我们绘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同时还赋予泉眼、树阴、蜻蜓以感情,使画面上动物、植物,乃至无生命物体相亲相爱,相依相连,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诗人喜悦之情也自然而然地从画面中洋溢了出来。
二、要按准时代的脉搏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诗人应当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惟其如此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此外还要注意时代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的情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写诗时还应当按准时代的脉搏,诚如艾青《诗论》所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