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80字。让职专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职业文科组 邵宽仁
在职校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基础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职校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远未发挥出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妨碍了职校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析职校语文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其问题所在。
1、重专轻文,忽视了语文对生活的作用。
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其语文学习基础就可想而知。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而专业课是从零开始,思想上没有包袱,很多学生进职校就是为了学得一门技术。加之学生们都清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将直接产生影响。所以,职校学生认为,上职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
学生的这种轻“文”重“专”思想,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他们只强调了“职业”的特点,却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即在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本领的同时,必须达到相当水平的文化程度,二者本是互为制约又相互依托的。爱因斯坦说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到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职校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还要会大方、灵活应答;自己开店办厂首先要向工商部门写一份营业申请书;与人生意合作还得会拟定合同。当餐饮服务员要能听清客人的要求;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只要生活中进行着听、说、读、写,生活就离不开语文。所以教学语文可使职校学生能走向社会更好地交际、交流。
2、教法单一,疏离了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职校生源素质差,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进行组织管理,这样教学进度必然受到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已不易,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心思再去考虑教学方法。再者,我们老是担心上课一提问,一讨论,学生可能借此起哄、聊天,整个课堂乱哄哄,反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而且职校学生基础差,反正也是一问三不知,问不出什么,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的。所以,职校的语文课堂上基本采用单一的灌输法,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着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着书本知识,学生似“容器”,教师似“匠工”,整个课堂被教师的话语所霸占。如果绘一张课堂交流流程图的话,所有的箭头都将指向教师或从教师那里出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教师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 当然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所以常常感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教、难管,这其中一方面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基础性较强,能力提高周期性教长,但很大程度上却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关:讲台上教师机械、呆板的侃侃而谈,讲台下学生规规矩矩的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无形中成了知识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得死板,学得僵硬的课堂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缺乏开拓性、创造性。教学没了活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因此,我们认为立足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当是当前职专语文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1、营造和谐氛围,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所谓和谐氛围,就是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以民主为基础,以尊重为条件,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与合作,相互激励与欣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的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语文的课堂教学不呆板,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课堂上和谐氛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