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也可以“见风使舵”
作者:陈明 时间:2007/11/27 21:00: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16
夜深人静,有时反思一下自己,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否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呢?每当想到这里,我不禁冷汗涔涔,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扼杀了一个未来的爱因斯坦。于是我努力思考,课堂教学应该怎么做?
语文教学大纲说:“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我看来,学海无涯,课堂教学就好比大海行舟,那么教师就好比是船上的舵手。目标明确后,师生齐心协力驾驶好这条船,朝着目标驶去。但是“海上”情况可是瞬息万变,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不时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而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见风使舵”,没有必要顽固的坚持原来的方向,坚持原来的设想。“舵手”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好舵,并集合全体“船员”的智慧和努力,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这么多年的“行船”生涯中,我也经历经风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么一次:那是今年上半年,我在给学生复习文言文《岳阳楼记》,复习到“越明年”这词的意思,由于我去年刚带过毕业班,对教材较熟悉,事先备课就没备太细,于是凭印象说“越明年”是“过了第二年”,也就是说岳阳楼是滕子京到巴凌郡的第三年重修的。这时学生就和我争起来,说“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最后还得意得说:“老师,你看,这是书上的注解。”我看了一眼注解,不由得一愣,书上的小字注解确实是这么写的,但我记得“越”这个字应该是“过”的意思,而没有“到”之意。到底该怎么理解才是正确的呢?看来,凭空争论是无益的。于是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我们现在不争了,不是谁大声谁就有理,这样吧,我们都拿证据说话。今天回去,我们都去查找资料,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上网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看谁的说法是正确的。要是我错了,我买糖果请大家吃。”这下学生都来了兴致,个个跃跃欲试。
一下课,我到办公室查古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找到“越”有“到”的意思,只有“经过、越过”或者“超出、超过”的意思比较符合情境。我不放心,又上网查找资料,查到这样的资料:“1044年(庆历四年)春,范仲淹好友滕子京因受弹劾而被贬岳州。1045年(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被罢免,改知邠州(今陕西邠县),不久又改知邓州(今河南邓州)。(庆历六年)夏天,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绘了一幅《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他便在九月十五日写成了这篇名文《岳阳楼记》。”查到这资料,我心中有了底,就等学生的答案了。
第二天上课,学生心悦诚服地说:“老师,还是你对,我们吃不到糖果了。”我看了一下学生手上的资料,有拿字典词典的,有拿网上下载的资料的,有从图书馆摘抄的资料的。我不由笑了,看来糖果真有妙用,为了查找这资料,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老师,书上怎么也会错啊?”昨天和我争得最厉害的学生忽然又问。“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编写书的也是人啊,当然也会有犯迷糊的时候,就是我们老师上课也有讲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学习要能大胆质疑,有了怀疑就要努力求证,不能想当然。说实话,昨天上课争论时,我心里还真没底。为了奖励你们大胆质疑的精神,下课后我还是请你们吃糖果。”我诚恳地答道。学生开心地笑了,不仅因为有糖果吃,还因为他们做了件有意义的事。从此,这个班的学生一有疑问就懂得查找资料;一有争论就会说,“拿证据说话。”
看来,我此次“见风使舵”还是成功的。我反思自己的这堂课,虽然当时课堂争论耗了一些时间,下堂课的求证也耽误了些时间,课堂秩序也不是那么好,不符合自己事先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们却从中获益匪浅,学会了大胆质疑,学会了查找资料求证,学会了主动学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这大概可以算是学生“灵魂的转向”吧?而我也在这堂课上学会了“见风使舵”,不仅顺利引导“船儿”靠岸,还发现了别样的风光。我深深懂得了,要让学生学好知识,光靠老师努力教学是不够的,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达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这次经验也给我的教学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今后我也将在教学的路上继续摸索前进,让自己这种“灵机一动”的小智慧,激发出学生的大智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