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课堂“自主”要略之一二

作者:江苏扬中市第一中学 黄勇  时间:2007/11/24 22:21: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73
  最近听了节以倡导“自主学习”为主导思想的示范课,思考很多……
  课前老师先陈述了自己上课说话绝不超过五分钟,这已是令我们很惊诧。该校校长又说,他的这节课是常态课,平时就是如此——未作任何修饰。还说市里曾经组织全市的校长来观摩过他的课,大家都很认可。
  或许是前面听多了铺垫,因此我是带着“绝对学习”的态度聆听了45分钟。听完后,想法不少。的确,整节课上他的话是不到五分钟(计算后3分钟左右)。其实,他的意图无非是想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应该说,出发点是毋庸质疑的。新课标就明确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那什么是“自主”呢?
  就是“自己做主”——《新华词典》上如是说。
  乍一听,是呀!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自然是他们自己的事了。可转念一想,他们真能做好自己的主,真能主好自己的人吗?答案不是肯定的。学生掌自己的舵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绝大部分学生要在老师、家长的正确引领下掌好自己的舵才行,绝不可一味地放任自流。否则,或许他们可能就是一匹匹脱缰的野马了。毕竟他们的人生观、阅历是有限的,再加诸多因素的束缚,思维的局限性可想而知。
  这样,再具体到这节课上来。这位教师先安排了三位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积累。三方面内容:名人名言、课内阅读欣赏、课外阅读欣赏。应该说,这个环节不错,注重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三位同学准备得很好,内容很丰富,遗憾的是其他同学如走马观花般匆忙。草草结束后留下的只是感觉罢了。
  接着是整节课的主体版块:分析《声声慢》。一名学生准备了有关作品的多方面素材,非常的详实。她以很好的姿态,凭借自己厚实的功底向大家作了具体的展示,甚至还老师般地领大家读了两遍。
  虽然老师提前打了招呼,这节课可能内容多,上不完。但下课铃响时,正好“小老师”准备的材料读完了。我的感觉,这位高中生准备的有关《声声慢》的材料,大学里的课堂或许也不过如此——她将李清照的相同风格美词做了系统的归类和细致的解读——她真是“自主”了。
  听课之余,其他人在感慨四位同学的能耐了不得时,我不禁要问:其他的五十多位同学到底在课堂上做了什么?难道仅仅一节课是读几遍书而已吗?仅仅是听听罢了?他们的思维时间、空间哪里去了?更不要说延展了。再追问,这节课的“自主”到底落实的是什么?无非是几名学生替代了教师的角色,将以前教师的笔记更丰富地“填鸭”给了自己的伙伴。显然,整个所谓的“自主”无非是从一种“填鸭式”向另一种“填鸭式”的转变,甚至转变的效果更糟糕。毕竟,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学生和教师比,差距是肯定有的。教师尚且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诸多环节要作用心的思考和揣摩,更何况学生?如此的“自主”,教师倒是轻松了,尤其是于高中的教学而言,可学生呢?尤其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去向何方?如此的“常态课”延续下来,不知道教师在学生心中又变得怎样,是不是可有可无了呢?何况还未谈及那个别学生“备课”所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他们可都是用精美的课件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呀!综观全班,如此的“自主”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又有多少意义可言呢?
  那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呢?结合自己平时的尝试,暂说如下之一二:
  其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有的人提到“自主”,喜欢给学生天马行空。或者,课堂开始阶段并未出现,留到结束再来。也有人认为似乎确立目标,或者课上的开始就展示有“引生入窠臼”之嫌。首先,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如同一篇文章的中心一样。如果目标不明确,“灵魂”都没有,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其次,学生在一节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是金贵。如果开始都不知道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哪里来的耐心再慢慢梳理头绪呢?让学生开始就有“目标”地学习不正是恰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吗?当然,主导的人是切不可忽略的,即教师的地位、作用在课上是绝不可散失的。比如就“教学目标”而言,教师为了避免学生思维的游离,必然是要拿方向的。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要读懂、读透文本或所教素材,自己深思熟虑后方能因材施教,将主导和主体很好地互动、提升。
  其二,胸中有“丘壑”,抓实预习环节。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由此足见“预习”的必要。况且,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教师凭借一本教参“横行”课堂的历史已经过去,让学生密密麻麻记满书页的思路也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为学生手边的资料、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或许比你教师的所有还要多得多。我们倒可以以此为便利,让学生充分预习,大量占有信息,不必自己再去经营那死板的重复。每篇课文,不妨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卡片”——可以安排如下环节:一、文学知识;二、字词积累;三、中心内容;四、文章结构;五、问难质疑;六、美文赏析。一篇佳作,以上六环节学生都扎扎实实地到位了,学生心中有数了,那么教师心中就更有数。
  其三,该放则放,大胆取舍。“取舍”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过程。例如文学知识,例如字词,甚而有的文章中心、结构,学生大可借助资料轻松完成。教师就着教参的照本宣科于学生已无实在意义。如果还让学生将此类内容再详细地记在书本上,那就更是荒唐的举动了。倒是训练学生“自主”思维的“问难质疑”环节要非重视不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一方面,学生要积极地将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讲出来,师生共同讨论。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想疑、敢疑、善疑。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试想,没有牛顿对苹果下落的质疑,哪里会有“万有引力”横空出世的石破天惊。
  其四,要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世界的语言魅力。语文毕竟是语言的学科,其本身具有的形象魅力特质是其他门类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其美的内在。例如《再别康桥》中的“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是什么?怎么康河里会有梦呢?怎么还“沉淀着梦”——用“沉淀”是否妥帖?为何又用“彩虹”来修饰“梦”?一连串思考的展开,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咀嚼边想象,边玩味语言的美。如此,语文的美就尽在不言中了。学生用心体悟到语言的精彩后,那内心对语文的有滋有味就可想而知了。“兴趣”于他们而言自是不在话下。
  其五,降低讨论的要求,动起来就好。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则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是呀,其实大家都知道合作,都知道课上小组四人交流环节的不可或缺。忽而有一天,有人喝问,这个问题值得四人去探究吗?又有人斥道,小组成了“闹哄哄”的话堂了?又有智者说,应安排小组长,再各自分工,要有专人进行讨论记录,再安排专人发言。凡此种种给人的感觉是要么不合作,要合作就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于是乎,原先公开课上必有的“小组合作”环节差点销声匿迹了。是呀,一般的人又岂敢在大庭广众之下造次呢?终于,我们的公开课上不但发言的少了,有的整节课上竟然看不到有的学生动一句嘴、举一次手。“静悄悄”的感觉真令人“窒息”。为什么不让我们的学生在小组里面合作得轻松点呢?哪怕是交流想法、说说话也好呀。我们的课堂如果能多些老师组织下的说话、多些笑脸不也是令人惬意 的吗?为什么非要死气沉沉地“做学问”呢?尤其是常态课,不是很累吗?
  开篇所提及的那位教师据说已经有了几千个学生制作的课件。课件是多了,可学生们都真正“自主”了吗?“自主学习”无疑是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闪光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需慎重、胆大、心细才行。因为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要非下苦工不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