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集约型”课堂的几个基本要素:举要·互补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10 16:33:0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51
君不见,时下的语文课有许多华丽的招数大行其道:
“模块”替代了“分类”,“数字化”取代了一度盛行的“多媒体”,类似设计用语的包装,使人越来越莫名其妙。讲究环节全、大开放、深挖掘,拧着学生跑。黑板通常不用,课文基本不读。PPT演示外加实物投影,精美的音像冲击,如同放电影;大量的资料呈现,好似做广告。类似的教学手段的包装,使得语文课越来越远离语文。华丽的包装,不仅导致人力物力财力和课堂宝贵时光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它咽干了语言文字本身的功能与魅力,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尤其是阻碍了语文教师语文基本功的操练,包括独立地研读文本,个性地处理教材,通透地引导玩味:也败坏了学生咬文嚼字、揣想品味的学语文的心态和习惯。使他们越来越疏远文字,厌倦语文。至于就语文的本色而言,华丽的包装其实是温馨的枷锁,大投入产生的是低效,甚而负效。
于是,我们由创建节约型社会自然想到创建节约型课堂。
什么是“节约型”教学呢?“节约型”教学。就是依靠科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通过提高单位“产量”来提高“生产总量”。在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上狠下工夫,每次教学各有侧重,各次教学之间又形成一定的联系。用课堂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代替教学活动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
为此,我们特拈出建设“集约型”的课堂的几个基本要素。
一、举要
首先,举目标之要:一篇课文,一节课,必须突出一个中心目标(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否则意多必乱。
其次,举内容之要:一篇文章有纲有目,举纲张目,准而快捷。须知,面面俱到的结果,必定是面面不到。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选择那些最关键的核心内容,选择学生发展最需要的事实、规则、概念与态度,选择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精要的例子。这些核心内容少而精,它们精确清晰,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第三,举学生之要:根据文本特点,在全面打基础的情况下,一堂课着力发展学生的某一两种能力,这样可使效果凸显。
一堂课如果能做到这三个“举要”,必然中心明确,线索清晰,推进爽捷,重点突出,质效良好。例如,《左忠毅公逸事》课例(参见附录)就是一个善于“举要”的范例。
上世纪80年代上海陆继椿先生曾经提倡“一课一得”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使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便于教学与学习。经过一连串的“一得”之后,学生“得得相连”,最终可以形成较为切实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二、互补
节约型课堂的建设离不开“互补”。所谓“互补”,就是充分发挥一切教学资源的价值,使之具有多重功能与作用,使之可以发挥“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多”的功效,从而实现以较少的资源获取最大效益的“节约”的目的。
因此,在解读文本方面,前后本意就可以发挥互补作用,师生可以借助前后本意互相印证,显隐互解。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其次。师生在教与学方面也可以形成一种互补,教师的“教”与“导”如能导在要害处,学生的“学”就能学在点子上,就能做到课前预热充分。课后巩固扎实,问题化解快。课堂出彩多。
第三,教学手段也可以互补。其实,凡有利于增效且投入经济的辅助教学手段,我们都可以合理而充分地加以利用。只是要注意做到少而精。不可喧宾夺主而已。上述三个案例都发挥了媒体的优势,产生了良好效果。
互补,其实是对课程资源的新的开发与组合调配。得当的互补,将极大地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附:《左忠毅公逸事》教学实录http://www.ht88.com/downinfo/133886.html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