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60个字。
构建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尝试
惠州市华侨中学 李雪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看似笼统的一番话,牵扯出来的却是一个具体而又重要的课程与教学关系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教育家施瓦布曾说:“如果要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教师应如何尝试用探究的方式去展现教学内容,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此,笔者从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尝试构建了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其基本结构形式如下:
一、 激趣导入,情境探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变成
激发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应尝试结合不同的情境,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状态,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从而诱发他们探究的意识,激活他们探究的思维。
中学语文教材文章的体裁较多,那么,如何才能在导入课文的过程中保持学生的学
习兴趣,维持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呢?笔者认为可以因文而异,巧设教法。对于科学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可以巧妙设悬,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如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消逝?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进行下一轮的探究阅读。对于一些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等,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唤起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问题,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记得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的插图,那位光着身子的人就是皇帝,皇帝为何光着身子?因为他很穷买不起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