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考前冲刺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6 22:20:1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42
  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头戏之一,高考近在咫尺,面对日益迫近的高考,你该如何去做呢?
  一、明确阅读的关键点
  古文阅读:要加强虚词的复习。了解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并能结合课本中的例句准确判断,特别需要注意分析与之搭配的词语的语法功能。实词的理解,注意把握以词解词的原则,多比较多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要注意官职与任职地的变化,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
  古诗阅读:注意抓住诗的主旨,明确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语句(即诗眼),掌握古诗常见意象的寓意,同时要注意抒情方式的多样化。
  科技文阅读:认真比照,防止空间概念、时间概念、逻辑关系错位。
  散文阅读:要整体把握主旨,明确各种问题的解答角度。比如概括题,从文中选取关键字词加以组合;艺术手法的鉴赏题也要能够结合上下文比较切实地解答,要防止空泛、大而化之地解答。
  二、注意“四程”复习法
  根据遗忘规律,学习的内容最好的巩固方法就是及时复习。在这里仅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有效的复习方法——四程序复习法。所谓“四程序复习法”,就是把一个完整的复习过程划分为上下之间存在程序关系的四个环节。
  1、尝试回忆
  所谓尝试回忆是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回想一遍,再带着这些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训练和检验,以达到熟练。
  2、认真读书
  在复习的过程中,完成了尝试回忆的步骤以后,便要开始认真读书。此时的读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读书和思考相结合
  所谓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是指不仅要在读书的过程中认真,还要边读边思考,要多想想知识和技巧与文本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应用。
  (2)速读和精读相结合
  速读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把握主题、把握写作思路。精读在于结合试题检索信息区间后的深入思考。
  (3)精练与精析相结合
  考前一个月,千万不要把自己置于题海中,而应该挑选质量很高的试卷,尤其是近两年的高考试卷,结合老师所讲知识和方法,分块进行训练。不在多而在精,不在练而在明。
  3、整理笔记
  在复习过程中的整理笔记,是指要把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等学习过程中所记的笔记串联起来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使考试时答题思路明晰、语言准确规范。
  4、探索和发现
  掌握知识和技巧到实践训练再到总结,这是学习的规律,也是辨证的规律。经过这番反复的探索,才能发现属于自己的是什么,适合自己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处理新问题。
  三、考前阅读训练的注意事项 
  考前阅读训练,首先要注重科学阅读。 科学阅读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阅读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而必须带着良好的理解来阅读。阅读的效果取决于理解,而不是阅读的次数。科学阅读的另一原则是效率。阅读时要克服不良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和指划阅读。正确的阅读方法应当是在保持头部不动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眼睛的视线覆盖范围,用眼睛来扫描阅读内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保持对重要信息(如文章结构标志词)的敏感性和对阅读内容理解的敏锐性。    
  考前阅读训练,其次要注意把握细节:
  1、题目与文章
  文章的题目,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信息。一般来说,它都会或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的阅读试题的作答启迪出一些思考,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所以,在考场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惜字如金,仔仔细细地过滤阅读试题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文章前后所标示的题目与出处,利用好每一个字所发出的信息,解答好每一道题。
  2、文章与文段
  在考场阅读中,我们同样需要重视文章与文段的关系。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准确深入的理解。考场阅读的考察中,很多情况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
  3、文段与中心句:根据中心句的相关因子作答,根据对中心句的逻辑分析解题,根据中心句的关联判断解题。
  4、中心句与标志词
  利用文段里的中心句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总之、进一步说、因此、所以、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既、又、并且等等。有时候用的是物连,即重复强调某一物;有时,又采用时间、空间连接的方法。
  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常常可以通过它们来检索、补充、概括以及作文意补充等,以达到明重心、作比较、抠字眼、画标志的作答目的。
  5、题面与题眼:
  题眼,就是题目命制时的着眼点,常常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这道题时的测试目的,以及构思这道题时的兴奋点。
  考场时面对试题,首先要注意读懂题面,将命题者真正要考的地方找出来,才能有的放矢地做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也才能真正集中精力去解答好每一道试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的关键性的词句,包括词性、修饰成分,乃至句式,从中找出命题的真实意图。
  6、修饰语和修辞句:散文中的修饰语,既是事物所具备的特点,也是作者的某种情感的含蓄表达,尤其是那些人格化的修饰语。修辞句中,应特别注意比喻和拟人这两种辞格给我们读文明意中的作用。
  7、提示语与附加语:这两类语言都是提示性、说明性语言,它们能帮助我们读清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或根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