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70字,本文立足农村,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教会学生寻找素材、精心构思。
四川省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优秀成果参评论文
立足实际,优化作文教学
简阳市三岔中学 张华英 蒋宁
二00八年一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006年全国普通高考考试大纲里也明确规定:“能写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与原来的大纲、考纲相比较,要求显然已降低了许多。然而,农村学生怕写作文,乡村教师怕教作文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学生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学生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写作教学费力不讨好”成了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的理由。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实际,优化作文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
“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我告诉学生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代人行色匆忙,只顾往前走,常常忘了留意身边细小的事物。不单是上班族,连学生也忙得不可开交,升学的压力、繁重的作业、情感的饥渴、人心的浮躁,让他们无暇顾及路边杨柳的新芽吐露或邻家小孩的成长。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视而不见;激扬文字,古今佳作,望而生厌;巍巍群山,绵绵长城,望而却步……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攀登高山,你会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愉悦;拥抱大海,你可感受“海纳百川”的胸怀;走进大山,你能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农村成群的鸡鸭鹅,又肥又壮的牛、羊;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大片大片的庄稼绿油油;农民正在田里辛勤地劳作……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辛勤的农民,不正是写景状物、写人绘事的好材料吗?养鸡喂鸭、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生活体验,城市孩子怎能相比呢?你帮我割稻,我为你插秧,你尝我的甜粥,我品你的糕点……农家的淳朴善良,怎不叫人动情?为致富,村干部群思集益、四处奔走,使改革春风吹遍乡村,让乡里面貌焕然一新,这可是尽人皆知的呀!而那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红白喜事,更容易让人窥见人间百态……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