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20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诊断与矫治
郧西三中 余修清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诊断
首先表现在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有人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中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因此说,课堂教学学生实用时间的不均是有效性缺失的具体体现。
其次表现在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因上课离题或提问宽泛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而出现了大量的无效活动。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以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使教学密度量大质差。题海式学习便是典型。
再次,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也是有效性缺失的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小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水平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常常表现为“学大于教”。当前大多数语文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单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