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10个字。
作文教学之我见
王雪峰
一、作文教学的尴尬
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提出的种种观点,诸如大作文教学观、单元作文教学法、片段作文指津,甚至是各种“快速作文”等确有其独到的效益,对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也确有其指导意义。但“无庸讳言”,这往往是“多唱和寡”。实际作文教学中的“教师难,学生怕”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这很大程度上与文章的“客体”姿态出现有相当的关系,即在众多的作文指导下,特别是作文课堂上,其形式往往是理论性的说教,从而使学生怕作文课,甚至相当的学生九年苦读之后,其作文能力却是写不出几句象样的话来,这也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要想走出这种困境,作文的施教者,自身探究于写作实践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教师首先要对作文教学深层规律进行探究
(一)对“主体性”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他们也自然的顺承了“作文教学主体”的角色。
长久以来,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主体性”认识方面做了大量的细致研究,成就不可为不丰。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他们遇到作文教学困难时,往往把矛头指向“主体”来负责,从而有意无意地推诿了本应负担的责任—其实是主要责任。他们常常认为“主体”的生活阅历浅薄,知识面狭窄,对生活观察不细、体验不深,懒惰不动笔等,可以说这些“主体”们没有写作的一个因素。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导致作文教学身陷窘境的根本原因,著名导演张艺谋曾对记者说:“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导演”。同样,我们可以说:“没有不会写作的学生,只有不会指导的教师。”当然话有点过激,但我们语文教师要勇于接受这种观点,这也是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具体表现,也是解决作文教学走出尴尬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对传统作文教学及其模式的反思
1、教师缺乏严谨的写作参与意识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讲授的形式,教师是作文的命题者,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指导,诸如审题要“准”,选材要“新”,中心要“高”,结构要“紧”等。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解时常辅以生动的实例,学生易“听懂”,但如果让学生自己独立作文,则往往回着教师所授之“藤”以求“瓜”,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教师讲解十分透彻时,学生则会“听懂”而不会“作文”,所以这种授课效率不十分理想。这与其说是作文课,倒不如说是“作文理论课”。唯其如此,这为相当一部分教师华而不实的作文课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