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600字。
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与名句默写
(暨文学作品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 、比拟 (拟人 、拟物)、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语、双关、用典 、互文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景”(事、物、史)与“情”(喜、怒、哀、乐)“志”(志向、情操、爱好、愿望)】
描写:点与面、正与侧 、动与静 、虚与实 、明与暗、乐与哀 、工笔与白描
艺术手法赋(铺陈)、比、兴、对比(烘托、衬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托物言志(感物抒怀)、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抑扬等等
篇章句法叠词、卒章显志、重章叠句、照应、倒装、曲笔入题
(一)从修辞角度鉴赏
1、比喻:
刘禹锡的《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诗人的笔下,山在皓月银辉之下,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那样惹人喜爱。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连用多个比喻,表明了作者厌倦官场生活,向往田园和闲居生活的思想。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2、拟人:
一是把物当作人来对话,如宋祁词《木兰花》中的“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诗人直接同斜阳对话,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阳的余晖在花间长留。二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如韩愈《春雪》中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又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里“白雪”“两山”,自然生动,形象亮丽。
3、对偶: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则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4、借代:
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的“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代指枝叶茂盛和花朵凋谢;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其中的“丝竹”就是用来代指音乐;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江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其中的“布衣”用以代指平民身份的诗人自己;曹操《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的“杜康”相传是最早的酿酒之人,此处代指酒;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其中“无眠”应是以行为代本体,此处代指夜不能寐的诗人。
5、夸张:
李白《将进酒》中开头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先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回首人生旅途,早上还是黑发,晚间已是白首,诗人以极度夸张的词句,既将整个人生纳入一朝一暮之间,以突出流光之速,又将空间与时间联在一起,以突出人生的去而不归。再如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首诗连用两处夸张,充分说明了楼的高不可攀。
6、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即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地将它拆开,分别放在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结合,才能理解语意。如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其中就运用了这一修辞手法,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口”;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无管弦”,其中也同样使用了互文,叙写了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一同上船;再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歧王与崔九的宅堂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又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其中的“烟”与“月”,互补见义,即迷茫的烟雾、朦胧的月色笼罩着秦淮河清寒的水面和沙岸,绘成一幅凄凉冷寂的水边夜色图。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