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50字。内含表格式内容,条理清晰,很实用。
《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教案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 李天燕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说理的。
2、了解文中所提及的一些概念的基本含义。
3、强化头脑中已有的社会意识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明确公民意识。
说明:
本文作为一篇论述性的文章,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文中出现的一些概念,涉及到哲学、数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领域,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范畴,需要教师先学习,弄懂这些概念,再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理清文章结构,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需在仔细研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让学生结合本单元“慎思明辨”的主题,顺着作者的思路,水到渠成地读懂这篇文章;公民道德教育,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文字较生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道德规范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道德规范与道德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理解文中关键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把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难点:文中一些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说明:
“公理”“社会意识”等词语一直贯穿全文,弄懂这些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概念明确:
公理:(1)经过人类长期反复的实践检验是真实的,不需要由其他判断加以证明的命题和原理。
(2)某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这样的命题在该系统内是不需要其他命题加以证明的,并且它们是推出该系统内其他命题的基本命题。
公理的特点:
⑴公理总是与一个理论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理论体系是完整的,也就是这个体系的各个部分联系得很紧密,以致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那么这个理论体系就必定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充当组织者。假如这个完整的有核心的理论体系是从上而下的体系,也就是说这个理论体系是从其核心成份演绎出来的,那么这个核心成份就叫做公理。
⑵公理的“公”,就在于公理本身具有最好的可理解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思想、道德观念、科学、哲学、宗教及各种社会心理等理性和感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