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550字。
2008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研究
江苏省黄桥中学尹继东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在现代文阅读中明确提出了“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将“探究能力”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种能力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能力点。
一、 什么是探究题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探索研究,就是在详实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分析、比较、归纳,从而提炼、推理,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所以它的核心是发现和创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复述、理解和概括,它体现了一种思维上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探究性的问题都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的,也就是说它的答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出来的。它需要学生花一番功夫,费一番周折:或是让学生调动情感思维,进行一番或苦或乐或悲的体会;或是让学生发挥想象思维,进行一番形象上的重塑;或是让学生开启理性思维,调取储存于脑海中的各种知识进行筛选、提取、归纳、推理一番。有时甚至是三种思维的综合运用。
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简单地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二、 为什么要考查探究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课程标准》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三大方式之一。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 探究题考查的基本要求
江苏高考说明对文学类文本有这样的要求: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1条,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2条,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第3条,指的则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文本本身、人文背景、特有解读,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好记好懂。
从这三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探索”,就是有“我”有“思”的解读。以前考试大多无“我”无“思”,只要按照命题人的解读选择或者表述即可,不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的要求深入了一步,这是对考生的尊重,也是对作品的尊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探究题的命题规律
规律之一,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人研讨。这类题目要求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规律之二,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优劣。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人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方能得分。
规律之三,质疑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很少有这种质疑性的题目,在考场中考生一般轻易不敢质疑。所以,考生平时就要摒弃“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立足文本材料,适当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文本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