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如何解答“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
作者:徐飞 时间:2008/3/7 7:03: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08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⑵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三个考查方向和层面,是2007年高考新课标实验区探究能力考查试题命制的依据,也是2008年高考复习的聚焦点。“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充分彰显了试题的开放性,但也使得不少学生产生误解,以为可以自由发挥,致使答案天马行空,离题万里;另有一些同学答题信心不足,思维局促,致使答案板滞有余,灵动不足。其实文学类文本探究题并不是今年刚出炉,它已屡屡出现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中。研究这类试题的解答,笔者以为必须兼顾其开放性与限制性结合的特点,在答题时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先说持之有故。
持之有故是指答案必须有根有据。根据来自何处?一为题目,二为文本。
1. 以题为本
来看2006年江苏高考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有两位考生这样作答:
A、更喜欢第一段。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静默的神态。
B、更喜欢第二段。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这两个答案分别抓住了一、二两段的精髓,遣词也较为准确,但可惜答案不能得全分,为什么?因为这两位考生都忽视了题目中的“更”字,“更”字意味着要先进行一番比较,而后作出判断,而这两个答案只是就其中一段来评析。
因此,解答探究题时一定要加强“题本意识”,靠船下篙,看菜吃饭,怎样问就怎样答。
2. 以文为本
探究题的命制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所以在答题时不可丢开文本,作“空头演说家”,必须牢固树立“文本意识”,领悟作品的丰富意蕴。比如2007年广东高考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题目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兼顾“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答案需要通过对全文的解读获得。
散文开始写雪因为春风,“丑陋才无奈地呈现”,引发出作者的多重感受:“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并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这里谈的是自然现象,这是一个角度。接着切入社会,写社会中的“泥泞”,联想到俄罗斯“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并由“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至此,“泥泞”作为艰难、困苦、阻碍、屈辱、苦难的意象,得到含蓄而鲜明的揭示。这是其社会意义,是又一个角度。结尾点明泥泞“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它是举世无双的”,揭示其现实意义。这是第三个角度。
兼顾到文本的这三层意蕴,答案设置如下:(1)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2)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3)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再说言之成理。
领悟出作品主旨、挖掘出多层意蕴后,还必须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只有做到“会析理”、“讲规范”,才能言之成理,让人信服。
1.会析理
有些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题目中的隐性信息是要求考生将推理过程展现出来,解答此类题不能简单下结论,必须谨慎下笔。
比如广东省教育厅出的调研题目(B)的一道阅读题: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用有情有义的狼,对比无情无义的人,深刻。但有也人质疑,赞美狼何必作践人,人捕杀狼无情,狼捕杀羊就有情?还有人质疑,文章开头结尾都说到自然生态,生态平衡是情感问题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我们来看答案示例:原文写了狼的一家在遭遇人的诱捕时发生的故事,着重描写了公狼和母狼在临死前所表现出的互相关爱的情义,而人在故事中扮演着一种阴险、贪婪、冷漠的角色。文章前后虽然都有有关生态平衡的内容,但作者的着眼点不应该是生态平衡问题。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像狼那样遭遇厄难的情况不少见,但往往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又或是见死不救、袖手旁观,更有甚者是落井下石,难得看到这样有情有义的事情。从中我们可以揣摩出文章的题旨:以狼代表情义,草原是人类世界,没有了情义(狼)的存在,世界(草原)将变成荒漠。所以这不是人狼的简单对比,也不仅仅是对狼本身的赞美,更不是什么生态平衡问题,而是作者在借这一故事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了情义,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人类社会也会成为人间地狱。
该答案首先从文本出发,通过分析否定了“生态平衡说”,再结合现实分析,揭示狼的积极象征意义——情义,从而否定“人狼的简单对比”“对狼本身的赞美”此类浅层见解,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从文本出发,结合现实阐述,充分体现了考生的思维张力。
2. 讲规范
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分说层面要注意层次鲜明,可以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或序号标明答案脉络。如惠州市2007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有人说文中女A角才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看一个优秀答案:同意。首先,因为从情节上说,女A角虽然着墨不多,却是作者最着力塑造的形象。没有她的“失踪”,就没有这个故事;没有结尾“A角正微笑着坐在那儿鼓着掌……”,这个故事就缺少了深刻的意义。其次,从形象与主旨的角度分析,A角善良博大,毫不嫉妒,创造条件,成人之美,体现了作品的主旨。最后,从现实意义看,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赞美了谦让、成人之美的高尚品德,也是和谐社会亟须的品质。综上所述,A角是主角。
当然,探究题的命题形式多样,很难有一成不变的解题套路,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解题思想应该贯穿于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解题过程中。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8年第2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