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30字。
生存困境,你关注了吗?
——作文训练有效性策略探索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 廖菁 312300
一、近七年高考作文命题与“生存困境”归宗揭秘
高考作文,永远是高考中全社会关注的最大焦点。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侧重比较纯粹说理与思辨性的命题数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注重让学生有感而发的命题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开放与多元的主导思想统摄下,在经历浓郁的政治与泛道德的路程之后,开始真正地回归作文所要关涉的自身命意——人类生存困境。
参考中外哲学家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林林总总的人类生存困境中最普遍发生的有
四大类:第一类,与外界无法彻底沟通的孤独感;第二类,现实纷繁而无从安放选择的迷惘感;第三类,个人欲望与现实冲突无法实现的挫败感;第四类,对历史或未来不可掌控的自卑感。提纯2001至2007高考作文话题命题,我们可以看到高考作文命题与人类生存困境的紧密链接:
“诚信”(2001年全国卷)、“语言与沟通”(2004年广东卷)、“包容”(2004北京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2004重庆卷)、“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上海卷)、“帮助”(2006全国卷)、“传递”(2007广东卷),基本属于第一类——与外界无法彻底沟通的孤独感。
“心灵的选择”(2002年全国卷)、“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影响”(2003全国卷)、“杂”(2003上海卷)、“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4全国卷III)、“材与非材”(2004天津卷)、“平凡与自豪”(2004辽宁卷)、“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2005上海卷)、“生无所息/生有所息”(2006浙江卷)、“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上海卷)、“诗意地生活”(2007湖南卷),基本属于第二类——现实纷繁而无从安放选择的迷惘感。
“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2004全国卷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全国卷II)、“忙”(2004上海卷)、“说安”(2005北京卷) 、“双赢的智慧”(2005山东卷)、“雕刻心中的天使”(2006广东卷)、“酸甜苦辣说高考”(2007重庆卷)、“摔了一跤”(2007全国卷I),基本书属于第三类——个人欲望与现实冲突无法实现的挫败感。
“纪念”(2005广东卷)、“人文素养与发展”(2004浙江卷)、“出乎意料和与情理之中”(2005全国卷I)、“忘记与铭记”(2005四川卷)、“留给明天”(2005天津卷)、“愿景”(2006天津卷)、“行走在消逝中”(2007浙江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2007山东卷),基本第四类——对历史或未来不可预知掌控的自卑感。
这种由过去单一的将作文视为改善世道人心与反映时代旋律的器具行为,转变为关注考生对自我生命的思索和误解以及生活视域的倾情行为,让我们欣喜地感到高考作文一次可喜的飞跃。这种飞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将自我放在一个中心位置上,并以此来带动学生向广远而深刻的人类生存困境界面掘进。我们的作文训练、作文教学也随之而改变。
二、高中“生存困境”关注作文训练体系建构探索
有人会说,既然是“生存困境”关注,那何不在高一或更早时期就单刀直入将作文教学定位直指“生存困境”呢?我的回答是——不。
写作能力的提升原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可以抵达。“生存困境”是一系列很沉重的哲学命题,如果没有全面的、厚实的生活为根基,即使写出来也只是枯索灰暗、无病呻吟、向壁空云。
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构想出一个既利于老师操作,也利于催化学生写作潜能,又密切契合高考作文变革大方向的训练体系,名之为“生存困境”关注作文训练体系。
具体见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