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三个月的作文训练要点

作者:河北衡水市饶阳中学 李占永  时间:2008/3/9 19:17: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85
                                       
  高考语文试题,作文独占60分,是最大的主观性试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将分数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是每一个考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客观来讲,高考作文丢分容易,得到比较好的分数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掌握了要领,恰当地运用写作技巧,合理地运用语言基础知识,考前一百天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文章提升一个档次。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工作和准备。
  一 研究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变化规律,准确把握考试能力要求。
  认真研究最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特点,分析考纲关于作文要求的指导思想,适时有针对性的训练,适应新变化,明确主攻方向,培养学生应变能力。这是提升作文成绩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尤其应该注意的是从2006年起,新形式的材料作文替换了自1999年时开始考查的话题作文的形式,实现了作文命题形式的一次重大飞跃。当然,这种材料作文时有别于话题作文出现之前的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作文形式,在原基础上有了更为广泛的审题及写作角度。无论是2006年的文字材料,还是2007年的图表材料,都是在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基础上强化了学生的身体意识和审题能力。
  2003年起,高考作文开始贯彻“能力立意”的原则,在出题以及写作过程的要求方面,更加注重引导考生注重辩证思维、辩证思考。连续三年作文试题都是充满辨证色彩的考试材料,写作的具体过程以及评分原则都注重了辩证的分析。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2005年“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无一不蕴含着哲理色彩,思辨色彩。并且关系型的作文要求加大了审题的难度和写作的难度。这种关系型的作文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密切关注两个事物间的关系,辩证分析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可偏废,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在立意中要对两个因素的内在关系进行揭示分析。能力要求非常高。从河北省高考平均分数可以看出此类作文的得分难度:2003年平均36、4分,2004年38、5分,2005年37、9分。
  随着这类高考作文形式的发展,学生越来越熟悉这种形式,不但高中语文教学,而且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泛滥着话题作文的形式,不论哪种考试,不论哪种参考资料,话题作文,尤其关系性的话题作文独占天下。于是这种作文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话题成了一个可以无限装载的“空筐”,抄袭、宿构、仿作风行天下。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必然需要加强作文审题的难度,增加写作的限制性要求。
  2006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可以说是一个可喜的转变。笔者曾经参加2006年高考阅卷工作,亲身感受到了讨论评分标准和试评标卷作文等级时的各种争执,专家组的意见和一线教师意见的严重相左,最终的结果是在阅卷过程中不断修正评分标准,使部分文章又陷入了话题作文的评价体系,事实上歪曲了新形式的材料作文的命意要求,之后听各地专家的所谓评价,虽然演说头头是道,但涉及实质性的“新材料作文究竟如何审题立意”等问题,没有几个人可以说出一种可以服众的意见。
  应该说,2006年的高考试题“乌鸦学老鹰”既不是传统形式的材料作文,更不是只提供材料写作中可以完全抛弃材料的话题作文。它是吸纳话题作文写作角度宽泛,写作形式多样、命意灵活的特点,同时继承强化作文审题,要求辩证分析问题的传统材料作文的特点的命意形式的作文试题。虽然2007年高考试题采用的是“漫画”式的给材料方式,但是这和传统材料作文给材料的方法是一致的。1983年的漫画“挖井”,1996年的“我更喜欢漫画——”(《截错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命题方式并无二致。
  这种作文的新思路,继承传统注重创新,考察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作文命题即具有适度的开放性,符合时代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一定的限制性;既有一定的写作规则,又无固定模式可以套作。
  二 强化审题意识,准确把握材料立意。
  2006年、2007年考试中跑题作文不在少数的事实说明,强化审题,依材料立意是规避话题作文弊端,准确把握作文考试思路和趋势的诸种问题中,必须加以注意的,高考前的一个阶段必须加强审题训练,观其型,明其意。
  准确把握作文题意,是提升作文档次,进而提高成绩的核心问题。能否准确审题是作文的分多少的关键所在。
  首先,通过审题,要明确作文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针对不同要求,明确写作特征,细化写作要求。作文试题先顶了文章标题的,是命题作文,所有考生必须完全按照同一标题写作。具体操作可由个人充分发挥。话题作文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导语”、“话题”、“具体写作要求”。
  “材料”是为了引出话题,揭示话题的来由,写作中可用可不用。话题作文的材料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比如对作文范围以及立意的某种限制。因此,一定要把隐含在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依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的方向。这个过程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审清材料的思想倾向。比如2001年作文试题“诚信”。其中“丢弃”是关键词,“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是关键句。虽然故事没有结论,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材料的思想倾向——诚信不可抛。行文中必须把握这一点。
  “导语”为学生提供分析话题,引领写作思考方向的作用,能否审清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打开的宽窄程度。其中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同、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比如2003年“感情亲疏与认知的深浅“的导语部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经常见到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深浅正误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