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540字。研读评分细则 做好冲刺阶段复习
饶阳中学 李占永
5月7、8日两天,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高三年级就要进行第二次模拟考试,这也是高考前各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大型的考试,目的在于综合、全面的检测复习备考效果,以便对2008年高考整体成绩有个最基本的判断,以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根据成绩状况分类排队,进一步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并做好相应的辅导。下一步的复习可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冲刺阶段,或者说查漏补缺阶段。
那么在冲刺阶段的复习中,我们必须做好三项基本工作。
一、认真研读近两年高考评分细则,深入研究,归纳总结试题特点,准确把握采分点,答题突出得分点。
《高考评分细则》一般属于秘而不宣的标准,考试中心配合试题下发一份参考答案,评分细则是由当地省市阅卷部门根据高考考试大纲、高中教学能力要求,结合标杆试卷分析编制出来的。是当地高考阅卷的指导性文件。一般不下发。因此研读阅卷评分细则是准确分析判断阅卷原则,归纳知识复习线索,把握得分取向的重要依据。
但是这项工作实际教学中实际上是不很受重视的,很多老师热衷于大量做题,而对试题类型特点的归纳总结比较少。结合高考评分细则,深入分析答题要领,这项工作做得更不彻底。我们知道高考采用采点给分的的评分办法,每道试题都会划分出若干得分点,达到什么程度得多少分是有严格规定的,经常见到训练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答题时下笔千言,但得分寥寥,关键问题就是离题万里,泛泛而谈,抓不准问题的实质。除了阅读理解能力的问题外,不会审题,不会分析试题特点,不能准确判断得分点成为重要的障碍。
教会学生分析得分点这一项工作,在高三年级之初就应该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大部分学校的复习应考一般就是进入高三年级就正式开始,因此在这个阶段就应该给学生灌输这种采点给分的意识,教给学生分析试题特点,提高学生准确判断得分点的能力。在整个高三阶段的训练中紧紧围绕这一能力特点,有的放矢,就能够在学生现有能力的情况下取得好成绩。
那么在备考的冲刺阶段,再次强调这一问题,目的是为了规范思路,减少答题的盲目性,使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目标明确,提高答题效率。
下面以河北省2006年、2007年高考评分细则(表达题部分)为例,简要分析:
11、文言文翻译部分(10分)
2006年试题(何远字义方。《南史 何远传》)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 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2)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译文: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心性,妻子女儿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细则分析:
(1)4分(前半句2分,后半句2分) “为”、“自县”各一分。“为”译成“升任(标准答案),提拔,擢升,升迁,升职,提升”均可。“自县”不译或译错的不得分(1分)。两点结合起来译作“从县官(直接)到京城附近地区作太守” 、“从县令转为(成为)京城附近的太守 ”、“从县里升职到京城地区附近的大郡里”可得前半句的2分。若译作“一个地方成为另一个地方”的不得分(例如“某县成为了京城附近的大郡”不得前半句的2分)。
“近代末之有也”2分,其中“近代”和“未之有”各1分。“代”译作“代(不译也可)、朝代(朝)、年代、时代”也可,其它情况不给分。“未之有”译作“没有过(的)、没有发生过的”均可(此为宾语前置句,可忽略宾语)
(2)6分(每小句2分) “居数郡”2分,“居”1分,“数郡”1分。“居”译作“在……里待过(标准答案)、住过”均可。译作“居住,旅居,生活过、停留过”不给分。“数郡”译为“几个郡、多个郡、数个郡”即可。 “见可欲终不变其心”2分,其中“可欲”与“终”各1分。
“可欲”译作“可引发贪欲的事(标准答案)”、“能(够)引发贪欲(欲望)的事”、“会引发贪欲的事”、“可以引发贪欲的事”均可(侧重客观条件会引发什么),句中的“引发(标准答案)”也可替换成“引诱、诱使、诱发、引起、勾起、使(让)人产生”。“引发”译作“满足、实现”的不给分。“可欲”译作“可以得到(获得)的(好处)”、“能够得到(获得)的”给1分(给“可欲”这个点的1分)
“引发贪欲的事”可以具体到“贿赂、物品或金钱”、“升官发财机会”、“谋求利益的机会”等,从宽给“可欲”这1分。如“见可欲”译作“遇见升官发财的机会”可得“可欲”这1分。
凡是把“可欲”译作主观上“想要(得到)的(东西)、喜欢的事情、想要做的事”不得分。 “终”译作“一直、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