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300字。
《芦花荡》课堂教学案例备课集锦
心灯
1、《芦花荡》课文导入集锦
江苏省江阴市璜土中学范国伟
1、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
(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2、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3、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看看我们身边现在那些退休人员的生活吧。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着这么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头──
4、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5、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为了保卫祖国,优秀的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本文描述的就是在我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6、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一篇作品──《芦花荡》。
7、可让学生讲抗日战争时的故事,或教师讲“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的故事。
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吗?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三国时的张飞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更有一些群众英雄,智斗敌人,从容不迫。今天我们学习孙犁的小说《芦花荡》,讲的就是一个老英雄智斗敌人的故事。
8、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9、导入:可观看《铁道游击队》或《小兵张嘎》等片断,……
10、电影风光片导入:
播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华北明珠──白洋淀》中有关白洋淀的风光部分片断。
影片播放中,以马玉涛演唱的歌曲《白洋淀风光美》为背景歌曲,同时在屏幕上出现下列介绍白洋淀风光的文字:
在华北平原上,有90多个相连通的大小湖泊,它们统称白洋淀,又被誉为“华北明珠”。在人们眼中,白洋淀风光是神奇的、美丽的、迷人的。白洋淀最吸引人的当属水乡风光,而且随季节不同景色各异:春季芦苇丛生,满湖青翠;夏季荷花初绽,风光旖旎;秋季芦花纷飞,鱼鸭满淀;冬季湖面冰封,莹润如玉。
白洋淀还盛产鱼虾,有芦苇十四万亩,年产编织苇席七百万片。白洋淀,河淀相连,沟壕纵横。淀内既有村庄又有田园,景色清新、淡雅。白洋淀独特的风韵,使人难忘。
导言:然而,这么美丽的白洋淀,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那茂密的芦花荡里,更是革命战士奋勇杀敌的好战场,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壮举。
2、对传统英雄形象的反叛
──教《芦花荡》有感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王君
对英雄,我一向是除了崇拜外,还有诸多困惑。因为我们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仰视“英雄们”仰视得都喘不过气来的压抑中度过的。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英雄都很高大英武,为什么英雄们无一例外地都会说差不多的豪言壮语,为什么英雄们连想的东西都八九不离十地催人泪下。我觉得我自己离英雄的境界实在是太远太远了,所以我很沮丧。
但《芦花荡》中似乎不一样。那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很让我们觉得亲切:
首先是老人外貌不像英雄。
这个老头子似乎和英雄的形象相距甚远,他不年轻,不英俊,不高大,不健壮。没有英雄应该有的“挺拔的身材”,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干瘦”,“干黑”,眼睛是“深陷”的,穿的更是“破旧短裤”。咋一看,这样子更像一个在水上长年累月操劳,有些“水上能耐”,精力旺盛的老头子。当然事实上也是。
当然主要还是性格距离英雄的境界太远。
一是自负。你看他说的“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好大的口气!你看他平日里做的,在敌人的炮火下,“像一个没事的人一样”,他的心情是“悠闲”的,做事情的标准是“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他完全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大敌当前,视斗争如游戏,思想境界确实不能算太高。
二是欠谨慎。小女孩儿要在敌人的枪口下洗头洗脸,连大菱都觉察到了危险连忙“轻声吆喝”,老头子却大大咧咧地鼓励“不怕,洗一洗吧”,这很可能就已经使目标暴露,后来直接导致大菱受伤。大菱已经挂花,他还在自信“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哪里像一个成熟的革命者的行事哟!
三是孩子气。先看他的语言,知道出事之后,“叹一口气,停了半天”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注意,这句话用的不是感叹号,这更是一句不可能去实现的话,事实上老头子后来也二话没说就把两孩子送进去了。一个“老战士”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对着两个孩子,居然说出这样不负责的话来,这真是颇耐人寻味。这里与其说是一种自责,还不如说是一种发泄,一种颇带孩子气的发泄,甚至还有点儿是因为不服气而委屈撒娇呢!老小老小老人变小嘛!你再看他的心里活动:“平日里自己夸下海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呀?这老脸啊!”噢,他最关注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自己的“老脸”呢!还有一处也颇传神,结尾处老头子在敲打着敌人的时候,“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他望什么,想什么?孩子们说,他一定是在炫耀,一定是在得意:看吧,看我说到做到了吧,看我给大菱报了仇吧,看我多厉害吧。就这一眼,老头子的孩子气历历在目。
嘿,没有成熟和刚健,没有崇高和伟大,没有豪言和壮语,这就是孙犁笔下的英雄:喝的是白洋淀的水,吃的是白洋淀的饭,长着老百姓的样子,说的是老百姓的话,想的是老百姓的事。一脚的泥土气息,一身的鱼腥味儿。洗尽了的“英雄气”之后,反叛了“高大全”之后,我和孩子们都觉得这个英雄真实极了,可爱极了。我们恍然大悟:噢,原来英雄也可以有缺点,原来英雄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思想和表达啊!
这使我想起了《木兰诗》中那位可爱的花木兰:十年征战的描写只有短短一节,木兰的孝顺木兰的思亲木兰的调皮木兰的娇俏却是浓墨重彩。巾帼英雄先是人家小儿女,每每读到这个地方,我都会莞而一笑,心中充满了对作者神来之笔心领神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