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管窥儒家的教育思想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7/31 12:26:1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9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660字。
  从《论语》等著作中管窥儒家的教育思想
  南京九中  徐志耀
  被奉为儒家最为权威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保留了大量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涵盖了教育目的,教学方式这两大方面内容。我就根据我的理解,结合书中的相关语录做一些分析。管中窥豹,不免贻笑大方。
  儒家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观念,而“道”源于人的内心。《中庸》起始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儒家认为人性本身就是向善的,如果能够做到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不动摇,就为后天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而》一章中,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里的“重”朱熹解释为“厚重”。什么是真正的厚重,同一章中,孔子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还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重”就是良好的个人品德。基于此,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儒家的教育精神的关键在于培养发掘人的品德,而不是重在读书。《学而》一章,朱熹称其“所记多务本之事”,这里所说的就是人性的根本,也就是学习的根本。
  而学习的作用就是保持这种善良的本性,使之坚定不移,进而抑止住情感的冲动,从而达到人性的完善。《论语》强调:“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里反复强调的“思”可以理解为“学习”,因为孔子强调思考与学习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上文的话就能够理解为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使人性走向完美。而在《中庸》首章中也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也可以理解为通过后天学习压仰个人的有害情感,疏导情感进入正轨。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能使自身完美,而且也能感化世界。《中庸》第二十二章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三章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两章文义相联,所阐述的道理都是一样,就是通过完善自身的品德,发挥自身的长处,而感动外物,激发他人向善之心,最后感化世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