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教学得失

作者:佚名  时间:2008/4/8 15:28: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683
  从上个学期开始我校就进行了《论语》的教学,本学期继续开展  《论语》教学,回顾起来《论语》的教学已经快一年了,这一年的教学中感受颇多。
  在《论语》教学中我们首要了解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年轻时做过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把记录孔子言行最多的《论语》书作为我们的校本教材,让我们的学生学习。  
  一学年的《论语》教学已经结束,细想一下我们在传递《论语》的教学中到底想让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学生起什么样的教育作用?经过分析整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语》教学中传递了如何做人及如何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1.文中提到了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2.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第二,《论语》中提到了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对我们学生今天为人处事有现实的意义。
  1.“君子不器”。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2.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3.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4.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第三,《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态度,对学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
  3.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以上是《论语》教学中希望对学生所起的一些作用或者可以说预期的目的。想通过《论语》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古代的文化思想和知识对孔子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论语》的教学也让身为教师的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并且学到了很多的为人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论语》教学使我获益匪浅,终生受用。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同学对《论语》不感兴趣,上课时间不认真的听讲,爱搞小动作,看闲书。有的同学对《论语》中的翻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含糊其辞根本不理解《论语》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还有就是《论语》在讲解的过程中形式比较少,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只能是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这种机械性的循环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会很差,我们开设《论语》的教学的预期目的很好,可是如果以这样满堂课的方法继续进行教学的话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