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话说文学的风格和流派
- 资源简介:
- 约6520字。话说文学的风格和流派
风格一词既简单又复杂,一个人有说话风格、虑事风格和办事风格等,一个地方有城市风格、建筑风格等,这些相对简单;文学的风格就复杂了,有作品风格、作家风格、文体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即使同一种风格里面,也有单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问题……流派与风格相关,有相同的风格才有同一流派。本文的次序是先讨论风格后讨论流派,流派问题可以说是风格问题的延伸、扩展、深化。
一、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丰富含义?
关于文学风格,我们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定义:“风格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对于这一定义,应该注意两点:一是“特点”,二是“综合性”。前者是说,风格显示作家作品的有别于他人他作的特异之处;后者是说,风格一般就整体特点而言,当我们说某作品风格的时候,总是指这一作品的总体风格;当我们说某一作家风格的时候,总是指这一作家的总体风格倾向。我们有时说某部作品的叙事风格,有时说某作家的语言风格,这仍是就整体风格而言的,因为这里说的是作品叙事的总体风格,以及作家的总体语言风格。由此可见,考察和讨论风格需要宏观把握、整体感知。
风格一词在古今中外的著述都有,但意义有所不同。风格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我国的汉魏时期,用“体”来表示,如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体”就含有风格的因素。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体性”篇,这里的“体”就基本上指风格了,“性”指作家气质、创作个性。在千百年来的古代文学理论词汇里,风格概念以各种词语出现,如气、体、风、神、味、调、风气、风力、风神、体性、体势、兴味、格调等,其中意义所指既有相通处又有不同点,但大体上都是围绕风格这一核心概念运用发挥的。所以我们在阅读和体会古人言论时,应该把握“一义多词”这一特点和规律。
在西方,风格一词源于古希腊,其意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来也同样不断变换说法,在英文、德文、法文和俄文中,都有修辞、笔调、韵致、文风、文体等多种既相近又区别的表述。
所有风格当中,作家风格是最重要的风格。
二、促使文学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促使文学形成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主观因素(又称内部因素)、客观因素(又称外部因素)和文体因素(又称形式因素)三大方面。
就主观因素而言,有作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