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模仿勇于创新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br>
大 胆 模 仿 ? 勇 于 创 新<br>
<br>
湖北长阳二中(443501) ?胡绍海<br>
在一般做学问的人看来,“模仿”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如果我们评价一篇文章说“该文带有很重的模仿痕迹”的话,肯定有不少人不爱听,似乎模仿就是抄袭、剽窃的代名词。<br>
我国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在谈创作经验时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相当坦诚地告诉了我们,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的道理。初学写字时的描红,练书法时的临帖,学习绘画中的临摹,以及其它其实,这是对模仿的一种误解或者偏见。世界上差不多没有一个文学艺术方面的大家不是从模仿的道路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一切从师学艺的不少过程,不都是在进行模仿么?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为啥会吟?照唐诗的套路模仿呀。既是作家又作过几家文学期刊编辑的李传锋先生,有感于自己的创作生涯和编辑经历,在他的《南窗谈艺》中说:“作家写出作品来,几乎都是从模仿起步的,只是不少人为了崇拜创作的神秘,为了显示神童的天才,不肯去披露模仿的技巧罢了。”他在面对“无数可怜的探索者(笔者解读为‘不与模仿为伍者’)”自出心创的作品实在难于付梓时,“便不揣冒昧地鼓吹模仿”了。<br>
中国当代大画家齐白石先生有句广为传诵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袁枚则说:“人悦西施,不悦西施之影。”“学我者”自然免不了模仿,从模仿中悟出门道,掌握技法而后生,所以高考还专门考仿写题,看你模仿表达的语言能力。只不过一味模仿,始终只是在“嚼人家嚼过的馍”,完全丧失了自我,就只能走“似我者”的死路了。这就是齐白石的“模仿与创新”的形象辩证法。我们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所以在模仿的同时,不能不强调创新。因为没有创新,就没有了“百花齐放”,更不能“推陈出新”,也就没有了艺术的向前发展。只要我们把模仿当作创新必有的手段、过程,把创新当作模仿的目的和结果,在模仿的量变与质变中,一个新的“这一个”就诞生了。正如李传锋在《模仿的技巧》中形容的:“呆笨的徒儿常常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而聪明的作者却能青出于蓝更胜于蓝。”“青出于蓝”、“胜于蓝”即是荀子对“模仿与创新”的朴素阐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