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学生敲开作文创新之门
作者:山东省无棣县马山子镇中学 马如季 时间:2006/10/6 7:37: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01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创设相宜的教学氛围,是滋生学生灵性的温床。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造性地作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积极探求、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与感情支持。也只有在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参与性才强,写作兴趣才浓,写作思维才活跃。很难想象,在—堂不苟言笑的作文课上,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那样只能扼杀学生的写作兴趣,湮灭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承认差异,尊重个性。
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学生们由于受时代、社会的影响,再加上个人阅历和素养的差异,他们的作文也表现为多样性。作文教学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这种个性意识的流露,因为这种个性意识的流露,它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高下之别。学生只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只要有一点“闪光”,哪怕是思维略有偏差,教师就要肯定他的一得之功。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作为教师切不可抹杀学生作文中流露的个性。要知道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风流飘逸洒脱,体现浪漫主义的神采;而杜甫的诗,风格沉郁凝重,体现现实主义的韵律。我们只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引导就可。
1、求真实、自然,戒矫情、虚假。
2、求充实、具体,戒空洞、浮夸。
3、求新颖、别致,戒陈腐、守旧。
4、求质朴、稳重,戒奢华、浮躁。
5、求精炼、得当,戒冗长,失度。
三、因势利导,诱发灵思。
要想把学生从习惯性、模式化、共性化的观察、感知和思维中抢救出来,引导他们表现自我、善于创新,科学的训练方法也必不可少。
1、设置情景,体验真情。
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1)借事设景。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经常借助一些偶发事件命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构思成文。
有一次,一位风尘仆仆的老人来我们班找一名学生,当这名学生走出教室后,我即让学生展开想像,构思写作。学生燃起强烈的创造热情。有的写父爱,有的写救助,有的写感谢……学生的思维想像力自由地纵横驰骋,变化无穷。
(2)借音乐设景。
以“月色”为题进行作文时,我播放德彪西的《月光》,让学生在欣赏这一乐曲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像的双翼,去感知、体会。下面是一名学生的作文片断:
或许是百年前的夜晚,清冷的月,似在河水中洗濯过一般明净;那云,如青纱一样轻薄素淡。小提琴缠绵的声音萦绕在耳边。
2、独辟思路,求异求新。
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出现思维凝滞,人云亦云的现象:写人的肖像就是“浓眉大眼”,写师爱就是“雨夜补课”,写父爱就是“求医治病”。没有一点独到的见解。
今天的作文教学,我们重在指导学生,在提炼主题思想时,应独辟蹊径,从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提炼出其不同寻常的意义。这要求学生在以下方面做好准备。
(1)多观察生活,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
(2)广泛阅读,积累大量书本知识。
(3)善用联想,勇于创造,见解独到。
如—学生在写《电脑杂谈》时,写道:
每当看到我精心构思的文字被一一呈现在电脑显示屏上时,我的心灵会霎时变得生硬,我的思维也只是机械的运转,就像被人控制了一样,再也不能自由地呼吸。到哪里去感受心灵絮语的缓缓流动?又到何处去享受思想轻轻流泻于笔端的优雅?
3、挣脱束缚,多样作文。
现在作文改革的步伐加快,要想把学生从烦琐粗暴、渐失去生机的应试作文训练中解放出来,作文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要出新——新奇、新鲜、有新意、不落俗套,如新概念作文、无标题作文、生活作文、想像作文等等,都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惟新颖别致,才能激发学生旺盛的写作热情、强烈的写作欲望、浓厚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写出具有真思想、真感情、新思维、新理念的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