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创新沦为学者的噩梦
作者:不详 时间:2006/11/21 16:39:34 来源:人民网教育论坛转载 人气:472
据了解,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学者被捆绑在了时尚的陀螺上面,在这种状况下,一年狂出十几本书成为一种正常现象。这种被迫的行为只能是无思想状态下的无限创新,这是当前中国学术界的噩梦。与会学者认为,原创对于中国当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也有学者提醒原创需要积累和机缘,不能堕入一种无限原创的陷阱,不能只是为了生存而进行一些伪原创。毫无疑问,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竞争的时代,谁拥有知识创新谁就拥有未来。但实际上,现在学术界有一股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之风,似乎也存在着创新的焦虑和茫然,完全不知道这种创新的方向在什么地方。
“大家为创新而创新,而不是在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以论文论英雄的考评“指挥棒”,尽管让一些高校教师反感,却始终很少有人敢于对抗这种评价体系。为了论文,为了职称,而动用关系甚至金钱的现象,而剽窃造假的现象,可谓是层出不穷。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突出表现便是,“官本位”思想在学术界的回潮。有学者说,今日中国之高校,要找出一个没有教授职称的行政领导,比找一只没有颜色的猫还要困难。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纠缠不清,学术研究被异化为“仕进”、“待遇”的一种手段。《瞭望》周刊此前曾刊登一篇题为《“教授”贬值为哪般》的文章,称“教授满街走”已是中国高校教授成堆的写照。事实上,教授贬值倒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教授不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而是用来沽名钓誉、谋求一官半职的砝码。
马克思·韦伯指出,一个学者要想赢得社会的认同感,无论就其表面和本质而言,个人只有通过最彻底的专业化,才有可能具备信心在知识领域取得一些完美的成就。但是,因目前教授职称是大学行政教育体制“提拔干部”的基本条件,不少人却试图通过教授作为“升迁平台”,只重视发表文章、争取课题,不重视教学,应付教学。大学,准确地说是“衙门”,已不再是培育人才的领地,也终于不难理解大学教育质量出现大滑坡的现状了。难怪香港学者郭绍棠教授在考察内地多所高校后,忍不住就提高大学教师的质量提出诚恳意见:非教师的行政人员不应评定学术职称,以维护学术职称的尊严。
现在大学人文学科的不少做法都在模仿自然科学,制度越来越来健全,标准越来越细,框框越来越多。表面上看,这种以量化考核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机制是一种简单易行、合理甚至公平的评估方式。但事实上,这样做彻底抹杀了人的创造潜能的多样性,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可以说,盛行于学术界的不正之风,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学术评价、人才评价机制以及人才评聘机制不尽合理。既然如此,就应该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教授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于我国学术界来说,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者个人的学术道德和素养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关,还与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有关,本质上是社会不良现象在学术界的反映。依现时的国情,学术制度的改革,不能囿于学术自身的变革,尽快驱除数字化的幽灵,还需辅以整个社会的改革,通过制度创新,特别是政治体制的革新,才能彻底根除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为学者们营造一个自由的、自信的学术氛围,营造一个积极的、宽容的社会氛围,并最终还学界以清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