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创新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四川省安居中学 补维才 时间:2006/10/6 7:44:0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07
学生仔细阅读《满天的风筝》之后,回答问题都十分积极。贺海同学首先主动起来回答问题,并一针见血地指出;《风筝》一文笼罩这一层悲哀的气氛,作者认为小时侯对弟弟的态度简直是精神的虐杀,想补过,但无从补过因而心情更沉重。而《满天的风筝》却写的是作者小时侯和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既满足又骄傲。
这个问题能这么快得到解决,让我始料不及。剩下的时间这么办?我心里根本未曾想过。我灵机一动:题目要求大家找两篇文章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那么还有没有其它地方的不同,或者说还有没有其它相同的地方?
学生先讨论,然后再回答。
一、两篇文章相同的地方有:
1、两篇文章都是写放风筝的;
2、两篇文章都是写同胞手足之情的;
3、两篇文章所讲的故事都发生在各自故乡放风筝的季节;
4、两篇文章的主要事件中的风筝都是蝴蝶风筝;
二、两篇文章不相同的地方有:
1、《风筝》一文中,弟弟做的风筝没有飞起来,而《满天的风筝》一文中,弟弟做的风筝飞起来了;
2、《风筝》一文中,弟兄俩的父亲已去世(这是我上课时给学生讲的),而《满天的风筝》一文中,两人却有父亲的严管;
3、《风筝》一文中,哥哥读了书,而《满天的风筝》一文中的二哥却不会念书;
4、《风筝》一文中,哥哥不喜欢风筝,不做风筝,而《满天的风筝》一文中的二哥十分喜欢风筝,也很会做风筝;
5《风筝》一文中,两人没有冒险,而《满天的风筝》中两人到屋顶上去放风筝,这是很危险的。
学生的回答让我十分满意。
每一课的课后作业都是经过专家审定过的,肯定有它正确的导向性,训练的目的性。它肯定适应于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但只要我们不违背教学的宗旨, 只要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对课后作业作一些创新性的外理。至少我认为它有以下几点好处:
1、潜移默化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有所创新。对课后作业的创新处理就是其中之一。一个默守陈规,坚持“本本主义”的教师是很难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学生不是整天用那双天真、幼稚、水晶般的眼睛看着我们吗?
2、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就犹如本文一样,只有比较了两文放风筝的情景,才能深深地感受到《满天的风筝》中两人童年的快乐,也更能体会到《风筝》中风筝被“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痛楚与悲哀!只有比较了两文中人物生活环境的不同,才能感受到《满天的风筝》中有父爱的快乐,也就更能体会到鲁迅当时在父亲去世的情况下,思想中残留的“长兄为父”的痕迹,因而“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此刻学生才明白小兄弟“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但他最终却没有一点反抗之力,没有一点猛然醒悟之心,这岂不是更大的悲哀吗?
3、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部份同学平时有喜读“望天书”的习惯。一篇文言文,一首古诗可以十分流利地背下来,但要求其默写,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学生只有仔细阅读两篇文章才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不然怎能知道:一个读了书,一个没读书;一位父亲去世了,而另一位父亲的管教却很严;一个风筝没飞起来,夭折了,而另一个风筝却飞了起来?
另外,还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比较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等。
这样的创新何乐而不为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