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36张,另有教案。郑州一中名师制作整理,实用性强,值得收藏。
《药》教案
郑州一中 pijiner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赏析作品主题。
⒉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⒊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3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一、导语:
两年前互联网上,胡戈的短片《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可以说万人瞩目,出尽风头。无独有偶,20世纪初,也有这么一个和血案有关的馒头,它同样引起了数以万计关注,并有人就此写了一副对联:
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这个馒头就出现在大文豪鲁迅先生小说《药》中,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
二、解题
介绍写作背景
二、时代背景:
1、背景:本文收入作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现实。鸦片战争之后,满清政府更加反动黑暗、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时年34岁 。紧接着,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寡不敌众,终遭被捕,15日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播放录像《药》的剪辑,结合复述故事情节。
教师订正: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家茶馆。小茶馆业主华老栓的儿子小栓患了痨病,他到刑场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刽子手康大叔,用烈士夏瑜的鲜血沾在馒头上卖给华老栓。小栓当天早上吃了人血馒头,而第二年就死了。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贫寒,参加革命后因夏三爷告密而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终于在敌人屠刀下英勇就义。想不到他的鲜血却被刽子手卖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小栓和夏瑜死后,都被埋在穷人的坟地里。这就是华、夏两家的悲剧。
(二)、读课文,根据小说内容树立故事情节,明确文章结构。
1、小说主要写了华、夏两家的事(华夏就是中国);
注: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