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教学专题:古诗文教学,应注重文言结合,并突出文化味
- 资源简介:
教学专题约26770个字。设计说明约7660个字。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专题
古诗文教学,应注重文言结合,并突出文化味
温州第二中学吴积兴
二十一与朱元思书
【创意说明】
《与朱元思书》一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虽然选自书信,但是书信的痕迹并不明显。文章骈散相间,语言颇具特色,值得品味;作者动静结合、虚实相衬、视听相融的描写景物的手法固然重要,但是作者在船上欣赏风景的视角同样不容忽视。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欣赏角度,不但让学生容易理解课文,还为学生描写景物提供了借鉴。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解,运用字典,试着翻译全文,并找出没法弄懂的字词。
一、 导入新课
因为本文风格和上学期的《三峡》和《答谢谢中书书》有相似之处,可复习旧课导入。
二、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读课文(齐读,范读,跟读皆可)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明确: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本文虽然是千古名篇,但是我发现这篇文章问题好像不少,(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找),比如第一段里面提到“奇山异水”,本来应该先写山再写水,但是课文却先写水再写山;最后一段好像没有必要,完全可以删去。你们认为呢?
引出:这和作者在船上这个欣赏角度有关。如果说奇山异水是风景特点的总概括,而第一段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却是一条线索。最后一段和开头相呼应。而文章中的大多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同样也和欣赏角度有关。
古诗文教学:注重文言兼顾,突出古诗文的文化味
现在新课程改革是轰轰烈烈,但是大家对文言文似乎不太关心,可以说,文言文教学的改革比现代文教学改革远远落后,涉足文言文教改名师专家不多,在各类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中,讲的往往都是现代文,去年省优质课评比,十四个老师中只有一个上文言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既然教材编排了文言文,我们只好去教,暂且不说。其余两个应该是我们老师需要关注的。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看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大致说来,有这么几种:
教学内容,有言无文;教学方法,串讲加分析。这种教法,串讲字意,操练词句,老师讲得浑身乏力,学生拼命作笔记,课后用心复习,考试准能第一。
教学内容,有文无言;教学方法,偏重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把文言文当作现代文来教,忽视了文言文本身特点,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那么文言文到底要教什么?
金老师给的这个专题的题目,就是要提倡言文兼顾,突出古诗文的文化味。文言文教学既要教言,也要教文,言文兼顾。言,是文言文中的最基本的字词句。这是应付考试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的基础。文,不应该把文言文等同于现代文,而应该突出文言文的本身特点。文言文的特点很多,其中蕴涵的文化是文言文的精华所在。所以这个专题我们专门突出文言文的文化味,其实是一种方向,是我们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思考和探索。应该说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我觉得在文言文中,文化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字词中的文化信息。二、意象中的文化传统。三、景物中的文化心态。
强调文言文的文化味,就是强调文言文教学要传承中华文化。因为文言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历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更是难得的精神食粮,能够陶冶他们的心灵与思想。通过接触经典名著,与古人对话,从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精神,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性情中人。此外,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古汉语。阅读、诵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把那些有生命力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语,并加以运用。
有关文言课文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教学,比如动静结合(像“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虚实相衬等写法技巧,前呼后应等篇章结构,以及一些修辞手法;还有就是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