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90字。
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语言表达题
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表达题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不同,近年来各省自主命题时更多注重对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命题者纷纷“聚焦”传统文化,凸显人文关怀,从而增添了语文试题的“厚度”和深度,学生解答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理性思考,一次严肃的文化省察,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前瞻性的探讨。
一、关注礼仪文化
何谓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近几年对传统礼貌称谓语的考查频频登陆高考试卷。
[创新示例](2008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调研试题)2007年,享誉世界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故乡海宁举行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主席台上的横幅为:“纪念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学者认为这个横幅不符合传统礼仪。请根据中华民族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对这个横幅的内容进行润饰,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纪念王国雏先生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或:纪念国学大师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润饰理由:对他人的称呼,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尤其是对像王国维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横幅的内容直呼其名,显得不礼貌、不得体,不符合中华民族优良的礼仪文化传统。
二、关注节气文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创造,对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著名作家吴伯箫的散文《早》中有这样两句话:“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如果没有相应的节气知识,阅读时就难以产生审美愉悦。可如今节气在人们心目中已经非常淡化。传统中的糟粕,可以不继承,但文明需要在扬弃中发展,站在先人高大的肩膀上,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精神家园。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是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探索的途径之一。
[创新示例](2008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调研试题)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处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脉动。请你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意蕴确切,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每则不要超过20个字。
例如:大暑——热烈的极致,蝉歌如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立春——开春的节日,鸟语花香;②惊蛰——第一声蛙鸣,唤醒沉睡的大地。
三、关注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