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70个字。
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
姓名:王兴梅
作者单位:铜山县新区中学
联系电话:15852111695
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新区中学王兴梅221116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阶段性目标规定:“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儿连用了五个“自己的”,都重在强调阅读是自我的、个性化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制定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阅读过程是一个个性化体验的过程,是培养创新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但是很多语文教师以教参的解读为标准,以教参的分析代替自己的思考;很多学生以教辅资料的理解为答案,缺少思考的过程,更缺少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充斥课堂的是一个答案,一种解读,课堂呆板僵化、毫无生机,缺少灵动与生命,更缺少思维与智慧。“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最为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所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心灵沟通,信任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读懂,要放手让他们反复地充分地阅读,以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阅读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语文课堂才是鲜活的、灵动的、深刻的,才有智慧的碰撞,才是生命成长的课堂,也才是真、善、美的课堂。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使课堂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呢?笔者近几年做了如下尝试:
(一)预习作批注——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
阅读首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读自悟,以独特的心灵解读文本,自主预习并作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思边写,自主圈点勾画,理清思路,感知内容,体会情感,揣摩词句,提出疑问等。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作批注的习惯,其实是与文本自主对话的过程,也是他们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
(二)读书自由谈——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
阅读教学也是学生、老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前预习有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安排“读书自由谈”,就是让学生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针对预习时任何一点,谈感悟、谈发现、谈困惑,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