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语言和缺失
- 资源简介:
约6440字。
浅谈课堂教学语言和缺失
(2008年度诸暨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
——《孟子•尽天下》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日益频繁,新型人才的需要,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日趋重要,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固定的时间内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养成技能、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既是教师综合素养最直接、最根本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口语的典范。课堂教学语言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目标能否达成。本文从这个维度出发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分析,呈现当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讲授语 提问语 评价语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固定的时间内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养成技能,情感,树立正确价值观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教学言语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是“肺腑”“精神”的体现:“诚于中,形于外”,“言于心生”语言是内心的表白。教学语言是传统教学信息借助非言语表达的口、说的书面语言,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技术,也是教学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虽说现在有多媒体的加盟,学生的学习方式越发民主,但也取代不了教师言语的感染作用——不仅美在声音,更美在内容以及精神层面。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言语就是一个兴奋源,其感染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兴趣的浓度,思维的效率和亢奋的状态。他们舌灿莲花——上下五千年,悠悠几万里,亦庄亦谐。能悲善喜,或读或吟。他们的言语就如载着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智慧江河里畅游的小船,悠悠荡荡,任意东西,忘记了身在课堂,每一个人的系都随着老师的话语在飞扬,在遐思,在探索。
【1】祖辈形容教师“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作为教师,如果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学效果所起的关键作用,那他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可是,在我们的听课活动中,在我们对学生进行的课堂情况调查中,总会出现一些课堂教学语言方面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我们不少老师发出的声音缺乏感情。有的老师如小和尚念经,重复陈词,平铺直叙的语调,一音到底,缺乏新意和波澜,更有甚者味同嚼醋,让人昏昏欲睡,根本谈不上娓娓动听,抑扬顿挫。面对现状,我专门录了两个课堂实录作为我观察的对象,通过对实录内容的分析,我觉得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比较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讲授语——示范性的缺失
我们在婴儿呱呱坠地就沐浴在母语中,从婴儿的牙牙学语开始,到幼儿时父母对我们生活语言中的启蒙教育,直至走入学校生活,一般学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日常的交际能力,所以对于语言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要解决“零”、“不”的问题,而是怎样引导他们解决语言更规范,更具表现力的问题。
英国学者伯恩斯坦认为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代码,它昭示着预言者的文化特征,即精密型和封闭型。“精密型代码的主要特征是规范性,表现为用词准确无误,而且多样型,语法句法结构严密,多采用专业词汇,句子结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并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