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语言的激趣艺术在课堂环节中的体现
作者:佚名 时间:2007/2/27 22:29: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59
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教师的语言。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功底,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的组织效果。不断锤炼课堂语言,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艺术,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用丰富翔实、富有艺术感和审美变化的课堂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 让课堂出现欢快、热烈、生机盎然的景象,使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充分享受语文的诗意。
导语:“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开始,教师都应有个开场白,这就称之为导语。一个好的导入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当堂的学习任务,而且更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短短的一、二分钟内就能使学生进入角色。现行语文教材按单元编排重点训练项目,每个单元都有阅读、自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型,语文体裁内容也不同,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更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就必须体现这些不同。我有时在课前借助图片、音乐的手段,营造一个强烈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道士塔》时,我事先准备了大量敦煌艺术的图片和敦煌历史变迁的文字,配上《神秘园》里优美的音乐,在悠扬的旋律渲染下,寥廓苍凉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那个凝结着辉煌和惨痛挣扎的历史情境中, 这样的导入,伴随着教师的表情语言,学生们与作品产生共鸣,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一堂好课的的感情基础就已经奠定。可见,一个创新的导语多么重要。
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
如果说导语是一堂课的第一针兴奋剂,那么过渡语设计则是让学生继续保持旺盛求知欲的第二针强心剂。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衔接处,都必不可少地应有一个适当的过渡。这样,教学教学层次就会清楚地展现出来。环环相扣,使学生在课文的海洋中真切地体味到自然、流畅、严谨的知识结构的整体。
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散文《雨中登泰山》时,就是这样导引过渡的:“(作者启程登泰山了)你们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样一幅景色?过岱宗坊后首次映人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虎山水库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教师又往前推进说:”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人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怎样传神?”学生简要地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教师又立即过渡:“雕塑的传神之作虽然使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美,登绝顶领略无限风光毕竟是主题。让我门继续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当老师用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层层递进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这样就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讲述:“语不惊人誓不休”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语言也是此理。课堂上,要想达到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情共鸣,作为课堂的导学者,教师的组织语言必须做到有感情投入,携感情发出。
在语文教学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如果仅仅从文章结构、文字方面着手,肯定未能达在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的,还必须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让其思想爱到陶冶净化,提高审美意识。孔子在《论语•也篇》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达到这种效果,有效的方法在于以生动、富于情感的艺术性语言创造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因为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催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诗歌以及议论、说明文体里。这种种美的挖掘领悟,都有赖于教师艺术性的语言引导明确和整合,创造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可通过抒情的语言把优美的形象塑造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严谨简明的议论文,可用哲理性语言引入严密的逻辑。因此运用语言艺术渲染课堂气氛,创造情境,使学生、教师和文章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快的接受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和思想素质。这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
教师引领学生陶醉于文本和人物,把学生的阅读体验、情感、感悟引向现实,把学生思维和表达引入他们钟情的天地,让学生展示、思考、认识了自我,让语文的工具性发展了学生,让语文的人文性成长了学生,收到了艺术课、共鸣课、教育课的效果。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课堂收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收束技能运用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情境来收束全文,“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人一种诗一般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刺激学生主动探求。
比如教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
这样的收束,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学生的心里激起悬念,诱导着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同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整体。
再如,教完鲁迅的《阿Q正传》,我让学生阅读了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说:“小说中主人公阿Q,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而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同样是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人。他们国籍虽然不同,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1、都有着畸形的心理。阿Q有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吃了亏,但他会在精神上取得满足和胜利;苏比呢,竟‘衷心企求’牢狱生活,心理不能说没有点变态和反常。2、都有着‘低俗’的目的。阿Q以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报私仇、抢东西、讨老婆;苏比呢,希望进监狱的目的,竟是图那里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舍。两个人的行为目的显得多么的‘低俗’。3、都有着悲惨的结局。阿Q真心向往革命,却被拒绝革命,最后又被当作革命党的长衫人物而送上了断头台,落得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苏比呢,几番造恶,却能逍遥法外;正当他欲归正向善时,却无辜入狱。而他们的悲惨命运,都是由社会造成的。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我们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样一对比,学生既能温故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
总之,一个好的结尾会让学生余味无穷,终身难忘。我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结尾。如欣常一段精彩的录音,品味一幅美丽的图画,完成一项有趣的练习,思考一个迷人的问题,介绍一本课外读物,演示一个科学实验等,把学生在阅读课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延续到新的学习中去,做到课尽趣不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把培养兴趣、启迪思维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向知识的高峰不断地攀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