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主 合作 探究”下的课堂教学语言
作者:江苏省淮州中学 方建明 时间:2006/9/12 9:16: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12
重视教学语言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素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口头语言准确、流畅、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才能。所谓教学语言,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依据规定的教材,在固定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熏陶情感的过程中的语言。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驾驭语言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自主 合作 探究”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制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但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是制约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即人们常说的“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仔细地我们观察一下现实的教学工作,就会发现,成功的教学,除了备课充分以外,常常是因为教师能深入浅出地讲清问题,语言符合规范和职业习惯;失败的教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教师不能准确地、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含混不清,词不达意。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以前,必须有周密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要善于把没有特殊逻辑结构的、片断的和简略性的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展开的,符合语法规范的、能为他人理解的语言形式,进而调动学生听觉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听觉与其他感觉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内互相沟通,互相联系,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教学中那种语义明确,贴切,明白易懂、生动形象的词和句,语调清晰、明快的语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感官愉悦,并能迅速准确地使学生意识到它们所代表的语义,正确地接受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所有的教学手段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自主 合作 探究”下还需要教师形象生动的讲授、要言不烦的点拨、行云流水般的过渡。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试想一个教师语言无味,学生听来味同嚼蜡,语文素养又何从提高,如果一个教师能口吐珠玑,出口成章,学生长此以往在此熏陶下,语文素养自然会与日俱增。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和品味语言,教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从这一点来看,语文老师自身的教学语言就应该是一种载体,一座桥梁,是引导学生走向语言百花园的魔针,是点化学生思维的魔杖。语文老师应当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提升自己教学功力,因而,研究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素养,对于“自主 合作 探究”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语言的类型
1.过渡性语言
过渡性的语言是指联结课堂各个环节的纽带的教学语言。“自主 合作 探究”课堂下的过渡性语言包括导入语、问题之间的连接语以及课堂结束时的结束语。
对于课堂中的导入语,很多老师都颇有研究,并且研究出很多可以操作的方式,我们认为在“自主 合作 探究”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语的功能一方面固然在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就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好奇心,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于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激发起学生真正的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合作、探究的动机,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更重要的是来自学生发自学生内心对问题探究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主要的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自主 合作 探究”课堂教学中导入语应该以“问题意识”为首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真正的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然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查阅资料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等,让学生掌握如何针对阅读对象提出问题,注重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寻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等等。
课堂中问题之间的连接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过渡时所使用的语言。这种过渡性语言既有承上的作用,又有启下的作用。许多教师对这种过渡性语言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它只是一节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用语,无关紧要,常常用“这一问题就讲到这里,在看下一问题”之类的语言来实现问题与问题的衔接,显得生硬、呆板。这样教学语言的使用,使学生的心理得不到自然的转接,学生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就会淡然置之,他们认为上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长此以往,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就会逐渐下降。所以科学得体的运用问题之间的连接语,既能确保课堂教学的衔接紧密、转换自然,使教学结构完整、内容贯通、思路相承,又能确保学生在探究问题中的心理自然衔接,保持探究的欲望。
课堂结束语,也有人称之为“断课”,它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所用的教学语言,传统的课堂教学到这里一节课就结束了,所以多数老师的结束语是以总结这节课的学习为主,也有的教师将它理解为布置作业,或者干脆宣布下课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自主 合作 探究”下的课堂结束语,它不应该仅仅是问题探究的结束,还有可能是新一个问题的开始,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这一重要时间段,精心设计,使学生保持问题探究的动机。
2.引导性语言
学生们初涉探究问题,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直接帮助他们,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目的,所以教师要注意做到巧妙引导。在“自主 合作 探究”课堂教学中,“引导”是指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联想、比较与综合,让学生的脑筋积极开动起来,师生、生生合作,共同完成所探究的任务。引导性语言是教师活动向学生活动过渡的衔接点,是引导学生去积极动脑动手,打开知识迷宫探求问题答案的引导性语言,它的要求是不急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是让学生去回顾与之有关的知识,唤起学生的记忆,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指点出解题的切口或思路,这样学生便水到粱成地顺利找到答案。
运用引导性教师必需做到“含而不露”,过分明确则不足以起到引导的作用,不足以为学生留下锻炼思考的余地,这都收不到引导的效果。如学生接触文章以后,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而是用诸如“请谈谈读了文章后,你最想给大家说的感受”“你最想请大家讨论的问题”“你感到值得怀疑的地方”之类的话引导学生找问题,自己求索。因为问题是自己的,思考起来也会最认真,效果会更好。再如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话语如“你是怎么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的”“刚才他的回答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为什么这样处理这段话的朗读”“刚才两位同学回答的差异在何处”等等,这样的语言可以把学生的探究引向深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赏识性语言
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是主宰一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往往变成教师向学生发出指令性的意见:“你应该……”、“你不能……”、“你怎么能……”。“自主 合作 探究”课堂下决然不是这样,它是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气氛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赏识而生存。为此,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如“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新,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题外。”“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说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等等,教师的这些鼓励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赏识性的评价语言,是不可低视的“动力资源”,在一定的场合,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运用赏识性语言,使学生在老师充分信任,满怀希望、富有鼓动性的评价中受到感染、激励,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得以保持长久。
当然,老师的评价要注意实效,既不要大肆夸张“你是未来的科学家…..”,也不要泛泛而谈“不错、很好……”。让学生在赏识中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教学语言的特点
在接受性学习中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做到规范性、清晰性、形象性、启发性等,在“自主 合作 探究”下这些特点远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语言的类型”,我们认为“自主 合作 探究”下的课堂教学语言还应有以下特点:
1.情感性
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生气,应善于以情感人。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从这一点看,“自主 合作 探究”下的教师不仅仅是问题意识的激发者,还要努力成为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学能手,让教学语言具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形象,使学生产生情绪的力量,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语言风格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或慷慨激昂,或曲折委婉,或简洁明快,或犀利深刻……“重要处反复强调;快乐时欢畅淋漓;愤怒时情绪激昂;悲伤处沉郁顿挫。”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学生听起来才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才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调子急如繁弦,多跳跃性短句,作为狂人的内心独自,正好闪现他暴风雨般的愤激之情;《祝福》的调子,徐缓低沉,像是为祥林嫂不幸的一生谱写的哀歌。讲《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我就是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讲《记念刘和珍君》,我就是那横眉冷对的鲁迅。这些文章的风格,教师都要细加体会,并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学生,使之兴感动情。
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始终保持问题探究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种特有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自我感受自我体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其中蕴涵着教师对教学的全身心的投入,和执著的追求,蕴涵着教师对知识内在美真切感受和情感体验,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全部爱心和真诚情感。成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还应该是师生情感的交融,情感的共鸣,情感的升华。
2.激励性
根据“教学语言的类型”中“赏识性语言”这一类型,显然“自主 合作 探究”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的课堂。我们认为学生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不可避免的会因缺乏相应的承受能力,而使一些人在受挫后心灰意懒,情绪低落,甚至会放弃问题探究,这时教师要鼓励和激励并用,让学生重新振作起来。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学生因失败而感到沮丧,甚至放弃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激励。同时学生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毫不吝啬地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发挥极至,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对于同学们积极的参与,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方式给予肯定、赞赏,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其实这也是一种激励。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不是停留在口头或在需要做时才做的一种点缀的时候,它就渗透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中,落实在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中。只有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已成为不需要教师刻意去提醒自己做的时候,新课程所倡导的民主思想才算真正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之中。
3.延伸性
延伸性是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有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究的作用。和传统的教学相比,“自主 合作 探究”下的教学更加注重产生这个问题和理解这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更注意介绍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发展走向。具体来说,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上一个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这个问题的延伸,使学生保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除了在课堂内要激发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语文学习进一步延伸到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有比较宽阔的知识面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需要教师精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需要教师自己学会去探究,深入思考,只有这样“自主 合作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新课程中合作、探究的理念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包括自己不喜欢的学生,与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这一切都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一点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素养,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实现新课程的关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