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6/12 15:44:2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520字。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风格依然出新意稳实为本有亮点
  评析人:湖州中学特级教师羊刚
  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 周红阳
  今年是我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我们粗略估计,即使考虑主观题略增、题型有创新等变因,今年我省语文试卷的整体难度仍与去年大致相当。而试卷给我们的明显感觉则是,格局不变而合理微调,目标确定而形式有变,风格依然而题型出新,稳实为本而不失亮点。至少有以下特点——
  1.彰显语言“美丽”
  语言需要规范,更值得欣赏,因为她是“美丽”的。
  “语言文字运用”前4题延续了往年贴近当代生活、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风格。1、2、3小题取材均为生活中常见、常用而又常错的词语,着重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辨识音、形、义、用的能力,第4小题辨别语句,虽然有语病的3项最终都能归属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类型,但解答的必要前提是对语句结构和语意作具体分析,简单套用病句类型则难以如愿。后3题为主观题。第5题语料表意清晰,中心句却难以寻觅,能测试考生真实的语言“压缩”能力。第6题最具光彩,题干有4句话,句句都不虚设。引余光中的名言指出“中文”“美丽”,第二句解释“美”在何处,三、四句提出“拼拆汉字”具体要求。先“教”后“考”,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中学的语言教学也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第7题提供世博园“零碳馆”的介绍材料,要求据此拟写组织参观的“海报”,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需要完全吻合,有了第6题的铺垫,考生写得比平时更“美丽”些是可以期待的。
  2.“接力”命题创意
  高考试题“变脸”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命题创意的年度“接力”。如第5题用“拆拼汉字”的方式来考查在司空见惯的“仿写”,不仅充分体现了命题的匠心,而且彰显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还能有效检测考生的语用能力,当然,顺利完成解答会有一定难度。又如“古诗鉴赏”,在重新调整两个小题赋分比重的同时,第22题在形式上,从“填空式”转换成“简答式”;在能力上,从“理解”提升为“赏析”,强化了鉴赏能力和考查重点。再如作为全国高考独一无二的“《论语》评价”考题,更是别出机杼,要求在理解欧阳修名言的基础上,写出“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巧妙融合了理解、识记(默写)、评析等多种能力的考查,可谓一题多赢。而第16题的“成长感悟”则属于“个性化阅读”,既需要依据文本信息,又可以呈现阅读个性,限制性和开放性兼具,应该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探究”题,只是“探究”色彩不那么耀眼而已。
  3.“刷新”阅读指向
  第二、三两大题框架如前,而“指向”已悄然“刷新”。“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我们与父亲》(作者:李丽娟),系名副其实的当代散文,告别了连续几年选用的外国小说文本,这将是命题专家发送给我省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一条“温馨提示”,有助于“拨正”近年“迷恋”外国小说的急功近利偏向。选文讲述发生在两代人之间故事,藉此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