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桐乡八中 吴晶
曾经见过一幅漫画:入学前学生的头有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而当他们走出校门时,和老师的头一样,都变成了圆形。这幅漫画深刻地揭示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思想认识,还是个体操作都有着误区,违背了创新教育的初衷。在语文教改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应克服阅读教学中的种种盲点,贯彻“大语文教育”思想,以课内阅读教学为轴心,开辟课外和校外阅读的课堂,实行“大阅读教学”。
一 改革阅读教学模式,为开展创新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一次去听一个老师的示范课,课上得很好,每一个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每一个板书都是精心安排的,绝对的标准化。但其中有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某个答案可能存在异议,于是多次举手,而老师都用“巧妙”的手法把学生的手按下去了。吕老认为这个小插曲足以证明这堂课是失败的,因为老师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的作用,可能学生的答案真的是错的,但老师也应该给学生一个主动表达见解的机会。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的自创性和想象力受到扼杀,创新能力怎能得到培养?因此,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1、互动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因此,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性表征。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系统内部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授系统与学习系统间的教学信息交换。教学过程中认识行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是信息交换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双方既输出、交换、反馈信息,又输入处理、储存信息到一个耦合的“人—人”信息系统。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耦合除了教学双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阅读文本。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三方耦合的信息系统。因此,理想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师、学生、作者(文本)的三维互动。在这个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主导者,是一个重要信息源,直接向学生发送信息;同时又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作者(文本)与学生的信息。学生是阅读主体,既接受教师和作者(文本)发来的信息,又是信息的输出者,向教师输出信息。作者(文本)则是教学信息的主要信息源,是教与学的中介。它们之间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互动模式下,它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去掌握知识,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合作是人类自下而上的基本条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它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师生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创造。思维在合作中发展,智慧的火花在合作中得到升华。
2、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事物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特征,即事物的变化性、多面性。多元性是相对于一元性的单一性、凝固性、封闭性、排它性而言的。多元性教育主张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知过程的多样性。语文学科的多元性的特点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形容真是恰当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