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由一道阅读题想到的……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890个字。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由一道阅读题想到的……
一、预设:回顾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从农村学生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弱的角度出发,对这样一篇说明文,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文本解读,在课文分析了之后,需要一些题目来巩固对课文的知识的把握,在课后的练习题目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中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谈谈我国的石拱桥为什么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预设的是学生肯定都会回答这个问题,而且不会出现任何的差错,我为这道题目预设的讲解时间在2分钟之内。因为这道题目不仅思路清晰,一目了然,有提示性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而且练习中提出的问题和语段中的问题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当我在讲解这道题目的时候,却出现了令我想象不到的意外。
二、生成:重现课堂教学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目,首先请陈同学说一说你的答案。
陈同学:1、用料省;2、结构巧;3、强度高。
师:你在哪里找到的根据呢?
陈同学:语段中有一个提示性的问题: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我看到这个问题,就在这一段中找到答案。
师:你能够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这一点非常好。那么,请你读一读这一段,然后告诉大家这一段属于哪种形式的结构。
陈同学:(朗读)承上启下结构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可以有哪些结构。
生七嘴八舌:总分、分总、总分总。
师:那请你根据大家给你的提示,思考一下这一段属于什么结构。
陈同学:总分。
师:哪里是总?
陈同学:第一句的问题是总。
师:哪里是分?
陈同学:后面的首先、其次、再次是分说。
师:非常好,大家可以根绝陈同学的分析来修改一下自己的答案么?
生七嘴八舌:答案有3点,是首先、其次、再次这三点。
3分钟后,我犹豫着要不要找一位同学反馈一下这个问题,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这又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但是为了保障教学效果,我决定还是要反馈一下,尤其是一些理解能力不太好的同学,可能在答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所以,我又叫了宋同学(基础中等偏下)完整的回答一下这道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