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解答指津
- 资源简介:
约5370字。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解答指津
文学类文本“探究题”,一般有如下之特点:一是开放性: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同学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问题可拓展至阅读文本以外的内容。四是难度大,要求高,能力层级为F级。
一、关于探究题的命题原则
探究性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赋分5~8分,少数省份设置12分,研究试题,我们发现它们有如下一些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比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等。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决定的,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以2007年高考广东卷为例,选文是迟子健的散文《泥泞》,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说的是人们不会有意在前进的道路上制造困难和阻碍。“我们是否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意思是说过惯平淡生活时,需要有些艰难困苦来提醒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地去做好工作。
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选文是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二、关于探究题的命题类型
探究题的考查本质,是考查同学们的思辨能力。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从不同角度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