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先学后教”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6310个字。
《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师]
嫩江一中马占祥
编号 54-56 学生姓名 课型 自主学习 课前批阅
主备人 马占祥 审核人 初二备课组 时间 课后批阅
【导学案说明】
本导学案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把此导学案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堂堂清”后面的知识点可选学。切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教师不要浪费时间再去讲解,一定要相信你的学生哟!!
一、【课文简析】就内容而言,本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述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览物之情”;议论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然而是通过着力景物描写来引发议论,突出主题的。就语言形式而言,大抵是用散文论、叙,以骈句描绘,骈散兼行,显得与一般古文不同。
第一课时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词义】[守] 做郡的长官。“守巴陵郡”就是“知岳州”。[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越,及,到。[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具]同“俱”,全,皆。
【分析】开头两句,点明了重修岳阳楼的时间和主持其事的人。“谪”,写好友政治上的失意,而“通”和“兴”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这表明作者对好友在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是十分赞赏的。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词义】乃:于是。增:扩大。其:指岳阳楼。[旧制]旧时的规模。
【分析】概述重修时的盛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写出岳阳楼重修后的文化氛围,诗情雅趣,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伏笔。
[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文】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词义】[属]同“嘱”,嘱托。予:我。作文:写(一篇)文章。之: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分析】说明写作缘由。以上第一部分,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十分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这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