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激励探微
韩寒东
多年来,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课堂改革不断地进行探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素质教育化,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原则,即在教学中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还需深入探讨研究。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选用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形成激趣、激疑、激学、激悟、激用的教学机制;科学地安排学习、思维、讨论,精讲、反馈和教师的相机引导、点拨、讲解、评价等教学活动;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其自主发展,全面发展。
一、激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儿童对未知的事物是非常好奇的。初入学的孩子,哪一个不是跃跃欲试,对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怀有强烈浓厚的兴趣,但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级的升高,有些孩子的学习兴趣却渐渐减弱?因为学习兴趣没有成为学生持久学习的内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教学以人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成为持久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是阅读教学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要把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传达给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要让学生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研究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叙事、写人、状物的,以使语言文字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因此,教学中要抓住锤炼的语言精华,引导品味体会,感受其精妙,把握其规律,从而感受语言学习的情趣,受到中华语言艺术的感染。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发挥课本最大的作用,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列·赞可夫所说:“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力以锤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如果教师传授的知识尽是儿童已经知道的东西,那么儿童就会兴味索然枯燥乏味起来,最后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逐渐加深知识的难度,引导学生站在这山望那山,品尝探求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学习达到“苦中有乐”的境界。
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拓展知识面,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经常进行参观、游览的实践活动,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要尽量避免多次的单调复习,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真正的兴趣,就会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实践证明,知识面越广对学习语文越有利,学生的知识越多,激发学习兴趣的可能性就愈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加深,兴趣也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这是主体激励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