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如何触发学生的“灵感”
- 资源简介:
约3110个字。
作文教学如何触发学生的“灵感”
安徽省太和县斤沟中学徐传贺
摘要: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触发写作“灵感”,让学生头脑中闪现出一个又一个“灵感”呢?所以,教师要丰富和强化感知,让人的大脑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保留和积累刺激的痕迹综合起来,使新刺激和旧痕迹综合起来,然后去组织、加工、改造进行信息编码,长期储存。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触动学生思考的“兴奋点”,帮学生触动写作兴奋点,唤起写作灵感,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
关键词:灵感积累观察出新作文教学如何触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脑在高度亢奋状态下信息纷呈并相互沟通所造成的那种最佳的思维势态,是被感知的客体和认识的主体结合、相撞击的一个必然结果。王勃写《滕王阁序》、郭沫若创作《凤凰涅梁》、歌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是灵感一来,毫不费心血,信笔疾书,一挥而就,无意中写成广惊世之作。可见灵感有时在写作中就成了“最具决定性的创造力量”。(汤姆森语)
作文教学中需要灵感,更需要触发点。语文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活跃学生的多向思维,帮学生触发写作灵感,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诱发出不甘人后的必欲写好的心理机制,提高写作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触发写作“灵感”,让学生头脑中闪现出一个又一个“灵感”呢?笔者认为:
一、观察素材,构建大脑信息网络,提高灵感的概率。
有位作家说:“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的直接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书籍和从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文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学生如果心中“米”,“晨炊”就不会为难了。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积累,,写作时才会胸中有墨,泼洒自如。
丰富感知,扩大信息量,是写作的原动力。所以,教师要丰富和强化感知,让人的大脑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保留和积累刺激的痕迹